“......”
看著面前光幕的提示。
徐雲臉部的肌肉抽動了幾下,心情隱約有些微妙。
這算是收flag了嗎......
其實說句實話。
從當時掌握的情報來看,徐雲的推導思路並沒有太大問題:
威爾和湯姆遜在報出姓名時光環沒有任何提示,同時湯姆遜又明確表示,自己要去劍橋找一位老教授。
考慮到主線人物必然和湯姆遜有關,光環似乎也喜歡去發掘一些冷門人物。
徐雲以此想到了霍普金斯身上,推導過程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找不出太大疏漏。
結果沒想到......
威爾這個名字其實是個馬甲號,這個蘇格蘭青年的真實身份tmd居然是麥克斯韋!
那麥克斯韋啊......
在徐雲穿越來的21世紀。
有兩個問題在民間一直都頗有爭議,基本上一提出來就必然出現撕逼。
一是豆腐腦的甜鹹辣黨之爭。
二便是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人之中,誰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很早之前提及過。
《自然》並沒有在2000年的時候,評選過千年以來最偉大的20位物理學家,那是天涯論壇傳出來的流言。
因為對於網站、雜誌來說,沒有人敢以官方的身份在這種問題上予以定性。
但另一方面。
那些期刊網站雖然不會自己站隊,偶爾卻會提供平臺,組織一些讓業內人士進行投票選擇的活動。
例如Pd和Physics Web Survey就經常搞這種事情。
從1999年至今。
由JCR分割槽中Q1區的核心期刊組織過的科學家評選有29次。
B某C電視臺在還沒搞出那些陰間操作前的ICONS欄目,也曾經在2007和2011年組織過兩次評選。
29+2=31。
這個數字便是新世紀以來,權威期刊以及媒體組織過的科學家評選總次數。
而在這31次評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