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古代,百鍊鋼和鍛制鋼是最常見的兩種鋼鐵鑄造方式。
以宋代制器局的成品為例,其中的含硫量大概在萬分之十一,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
先前提及過。
鋼鐵中硫和磷每差萬分之一,效果都堪稱天差地別,截然不是一個概念。
現代鋼鐵工藝也基本上以這個差值,作為品級的界定線,分成普通鋼、高階鋼、特級鋼、特級巔峰鋼、特級大圓滿鋼、半步超脫鋼等等.....
總而言之。
和現代最普通鋼鐵的萬分之五比起來,宋代普通鋼鐵成品差了足足六個數量級。
哪怕是拿制器局中最優質的鋼鐵成品相比,也頂多把級差縮短到四點五左右罷了。
因此徐雲抱著‘反正任務是搞事’的想法,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搞了個大的:
他將貝色麥的貝氏鍊鋼法與明末的灌鋼法相結合,又以本土1956小容積爐子為模板,設計出了一個兩立方米的反射爐。
所謂反射爐,指的是一種室式火焰爐。
燃料在它燃燒室燃燒,生成的熱量則靠爐頂反射到加熱室加熱坯料。
爐內傳熱方式不僅是靠火焰的反射,而且更主要的是藉助爐頂、爐壁和熾熱氣體的輻射傳熱。
因此在設計規格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徐雲這次採用的為磚砌反拱爐底, 厚為900毫米左右, 由下而上依次為:
爐底鑄鐵板、20毫米石棉板、300毫米粘土磚、100毫米搗打料層, 以及最上層砌的鎂磚反供。
什麼?
你問鎂磚怎麼來?
將菱鎂礦經過高溫煅燒,再破碎到一定粒度後成為燒結鎂砂,壓制後就能得到鎂磚了。
考慮到試製備馬鐵蹄的熔體比和深度較小, 因此徐雲採用的是129°的反拱中心角.(應該沒算錯,鎂磚300毫米, 有沒有人驗算一下)
這樣一來。
爐內溫度可以很輕鬆的達到1600度以上, 甚至接近1800。
而除了裝置之外, 徐雲在原料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進。
比如在煙煤在隔絕空氣煉焦,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
又比如用灌鋼的方法脫碳等等。
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