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漫長的文明史,先民們幾乎從未停止過對蒼穹的仰望。
為什麼人類會嚮往蒼穹呢?
徐雲在穿越到宋朝之前,曾經聽過一種從物質微粒出發的解釋:
眾所周知。
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來自超新星爆發。
它產生了你能看見的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
組成你左手的原子與組成你右手的原子,可能來自不同的星星。
你仰望星空時。
眼睛注視的可能正是組成你眼睛的那個星系物質。
你思緒飛揚,腦細胞傳遞著神經脈衝。
每一次神經的傳遞,可能都是跨越星系的物質間第一次握手。
你仰望蒼穹。
因為你本就來自蒼穹。
徐雲不知道這種在理科上站得住腳的說法能不能適用於唯心領域, 但有一點他很清楚:
在華夏漫長的文明史中。
確實有無數先民或透過文字,或透過實踐,表達過自己對蒼穹的嚮往……
例如晉·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到: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還有李白的《元丹丘歌》: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遊心無窮。”
在這些詩詞中。
作者都直接或者間接的表現出了渴望飛上蒼穹的想法,更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高高俯瞰世間,快意人生。
而有些人則與李白和王羲之他們不同,他們可能沒有文采,卻有一顆探索的心。
比如眼下徐雲身處的時間是公元1100年,一個新世紀的第一年。
按照歷史軌跡。
27年後,金人滅北宋, 二帝被擄走。
一百三十年後, 元朝滅南宋, 山河沉淪於外族。
但元朝不過持續了百年不到, 日月便會重開大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