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後世收集的全天星圖中,儲存在國內的最早星圖。
歐洲要到14世紀文藝復興後,才會將星圖拓寬到1022顆,並且記錄了一些基礎星象。
不但比老蘇晚了兩百多年,數量也比老蘇少了一大截。
當然了。
另一幅燒錄有1350顆的唐代敦煌星圖,在時間上比蘇頌星圖還要早一點。
但遺憾的是。
它在一百多年前被斯坦因盜走,現存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因此不算在國內儲存的星圖之內。(這也是件很氣憤的事情,感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當初我在不列顛博物館見過部分文獻,心情極其複雜....)
作為一位曾經仰望過星空的當代大家,老蘇自然也曾經想到過,能否利用水晶的放大效果去觀察星空。
比如在老蘇的書房裡,此時就存放有一臺簡易的望遠鏡。
不過它的倍率只有五六倍,放大效果有等於無,珍藏價值反倒要比實用價值更高一點。
不過有了這麼些物件和過往經歷打底,老蘇在聽聞徐雲的介紹後,興致也愈發濃烈了起來:
“小王,你的說法老夫勉強能夠理解,推論之下也沒多大問題,不過不知顯微鏡此物......”
徐雲眨了眨眼,很快明白了老蘇的想法:
“老爺,您是不是想問......顯微鏡能不能製作出來?”
“然也。”
徐雲沉默片刻,繼續道:
“想要製作一架簡單的顯微鏡倒也不難,傳聞在風靈月影宗內,這屬於極其簡單的技術,但凡有手就行。
不過與針筒和發電機一樣,想要製作顯微鏡,材料方面也需花費一些錢財和精力.....”
老蘇聞言,連忙追問道:
“小王,需要哪些物件?”
徐雲想了想,報出了幾個名稱:
“首先自然是要玻璃,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玻璃。
其中一種需要使用源自火山口的礦石製成,另一種的材料則需要用到江南西路特有的一種銀灰色黏土.....
其次便是膠水、木板、釘子等若干物件。
對了,之前製作好的酒精也要一些。”
diy顯微鏡。
這在後世的技術宅圈子裡,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
當然了。
這裡指的是光學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