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是上午七到九點的‘大食’,另一頓則是三到五點的‘小食’。
等到了唐宋——尤其是宋朝後,一日三餐的習慣逐漸開始出現。
其中有部分原因和經濟有關,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宋朝開始解了宵禁,夜市文化開始盛行。
如今像在蘇府這樣的大院落裡,主家成員的早餐一般都是僕役去酒樓購置的成品——像昨天徐雲出現之前,老都管便是在分配今天早餐的購置事項。
要是喜歡開盲盒的家族成員則會去街上逛逛,如今汴京街頭的商販之多,在《清明上河圖》中便可見一般。
唯獨像小三兒、永柱以及徐雲這種住在南廂的僕役,大早上院內伙房才會開火,做些食物當做早餐填肚子。
在徐雲的印象中,僕役其實是個非常具有約束性的詞彙。
談到僕役二字,基本上離不開麻木、生活所迫、看不見希望之類的定語。
嚴格一點來說,甚至可能和人權掛鉤。
主人隨意打罵,打死了就花點錢打點一番,甚至乾脆不花錢、趁著夜色送到城外的亂墳崗一丟,一條人命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隕在了歷史長河裡。
但在這間棚鋪之內,徐雲見到的僕役無論男女不說滿臉幸福洋溢吧,至少不會眼神空洞或者愁眉緊鎖。
整體的精神面貌,帶著一股積極向上的自發氣息。
這種精氣神不是強顏歡笑,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隨後徐雲跟著張三來到棚鋪的另一側,這裡擺著由幾張桌子拼接成的食物臺。
主食有饅頭——這時候叫做蒸餅、包子、炊餅、米粥等等。
配菜則有醬菜、雞碎、肉鹹豉、棗塔云云。
同時徐雲海很驚訝的發現,無論是米粥還是配菜之中,都可以明顯的看到不少肉粒。
見他盯著食物挪不開眼,一旁的張三便補充道:
“王麻子,府內的僕役分成青、代、立、伊四類,每類僕役的月錢和餐食盡皆不同。
例如我是代僕,晨食可點三樣主食加兩碟小菜。
你雖然沒有工錢,但卻只能算是青僕,照例只能取兩樣主食和一碟小菜,明白了嗎?”
徐雲瞥了眼幾樣主食,發現主食的個頭都不小,兩個炊餅足夠填滿自己的胃口了: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