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走進不科學> 第三十三章 賺錢的大殺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三章 賺錢的大殺器 (2 / 3)

“那您再想想,焊錫裡頭有什麼可能和番茄發生反應的東西嗎?”

小牛此時已經隱約察覺到了什麼,甚至在徐雲沒做出提示之前,便開始往溶解與反應的方向思索了起來:

“焊錫一般都是混合物,基本上就是銀、錫和鉛...等等,鉛?!”

他一手緊拽住書,猛然抬起頭,目光死死的盯著徐雲:

“你是說番茄中的酸溶解了焊錫裡的鉛,從而導致的人體中毒而死?!”

徐雲聳了聳肩,沒有說話,一切盡在不言中。

番茄這種植物,是在16世紀早期被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回來的特產之一。

它16世紀末流入英國,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都只是把番茄當成觀賞植物,不敢食用。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番茄屬於茄科植物,而大部分茄科植物都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比如顛茄、曼陀羅等茄科植物都有毒。

所以那時人們相信番茄也是有毒的,應該設法遠離它。

但實際上,番茄的毒素主要存在在根莖和未成熟果實中,成熟的番茄生物鹼含量已經很低很低,壓根不會對健康造成多大危害。

第二個原因便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庸醫約翰·傑勒德,1597年他撰寫的那部《草本植物誌》直接把番茄定性成了毒物——但其實他的這部分內容是抄襲了多登斯的一篇文章,結果還把番茄的名字“lycopersicum”抄錯成了“lycoperticum”。

奈何當時的歐洲可沒有闢謠的公眾渠道,加之約翰·傑勒德提到的例子也都真實發生過,這便使得番茄在很長的時間裡被摒除在了食譜之外,野地裡隨處可見。

比如不久前,徐雲隨意在外頭找了找,便發現了不少野生的成熟番茄,壓根沒人願意食用。

而這種對番茄的誤解,便令徐雲想到了番茄醬這個超級大殺器。

別看番茄醬這玩意兒其貌不揚,和什麼肥皂啊抗生素啊好像差的很遠。

但在現代歐洲,番茄醬的地位幾乎等同老乾媽之於國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薯條、漢堡、下午茶、麵包、牛排....幾乎萬物皆可番茄醬。

同時說道番茄醬,這裡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大家應該都知道,番茄醬的英文名是ketchup,但這個名字並不是源自英文字身,而是由其他語言裡音譯過來的。

這個語言不是其他語種,正是中文!

牛津大辭典裡ketchup這個詞在英文裡使用最早的記載是1690年(Ketchup Wikipedia),但是原料並非番茄。

詞的來源是中文的ketsiap,原來指的是醃製魚類產生的滷汁,烹飪時用於調味。

斯坦福大學教授任韶堂曾寫過一篇部落格名為《食物的語言》,他認為番茄醬的根源可追溯到閩省東部的一種魚醬:

在18世紀的閩南方言中,這種魚醬在不同的地域被稱作‘ketchup’,‘getchup'或'kue –chiap’。

懂閩南語或粵語的人能識別出單詞美式發音的最後一音節,‘chiap’或‘tchup’,這是'醬'的意思,普通話的發音為‘汁’。

他還寫道,1982年版的《普通話閩南語方言詞典》證實了“蕃”是古體字,在閩南口語中讀作“gue”,意為儲藏的魚。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