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六月,藍田與高順在泉陵城外巡視,九天之上烈日高懸,田野裡金黃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枝幹。
“看起來又是一個豐年,今年初搬空的官倉,應該沒兩季就能填滿。”高順捋須說道。
藍田欣慰地點頭:“百姓們堆肥的技巧越來越熟,再加上去年農藥的使用,現在秧苗病死的情況大減,糧食產量應該快達到極限,想增產只能在糧種上下功夫。”
“先生曾經說那種雜交水稻,您什麼時候才能培育出來?”高順好奇地問。
“談何容易...”藍田苦笑著搖頭。
後世以舉國之力花了數十年時間,雄性不育株發現具有偶然性,也許終其一生都找不到,藍田只想將兩系雜交稻培育出來,即便現在培育研製成功,選育留種也要耗費大量人力,這是一條極為艱難的路。
其實在種子不夠先進的階段,農肥才是提高產量的最有效手段,但這藍田的專業知識不符,除了使用簡單的綠肥、有機肥、糞肥等,需要工業手段提煉的肥料他都無能為力。
這個時代人少地多,只要沒有戰爭天災等,現有的技術手段已經可以讓百姓吃飽飯。
高順見藍田有點惆悵,緊跟著問:“是土地和氣候的問題嗎?先生曾說交州是最適宜種植稻米的,等咱們以後拿下交州不就行了?”
“交州的氣候溫潤適宜,對培育改良稻種是有些效果,但這種事如同逆天而行,要想成功除了勤奮努力外,還需要一點點運氣成分。”
“總之我相信先生。”
高順跟在藍田身邊已有十數年,親眼見證了太多新奇和不可能,他甚至懷疑自家先生可比古之聖人,沒有一個人能夠了解透,所以對藍田無限信任。
看著高順一本正經的表情,藍田微微笑著說:“其實交州之南有個古老稻種,此稻穗長無芒粒差小,耐旱又不擇地而生,最關鍵是生長週期短,從栽種到收穫僅需五十餘日...”
高順聽得目瞪口呆,他跟著參與督種水稻已有好幾年,每年一季的水稻產量最高,耗時需要一百五十日左右,現在產量略低的兩季稻,也需要百日才能成熟。兩相對比之下,藍田口中的古老稻種,除了耐旱不擇地這些優點,那五十餘日的生長週期簡直無敵。
“這...這可以稱為神稻了吧?那稻種在什麼地方?讓烏斯丁他們去弄些來?”高順激動地問。
藍田搖搖頭,“此稻在交州以南的扶南國,已經是大漢疆域以外的地方,那裡比交州還要荒蠻,加上烏斯丁語言不通,以後再慢慢想辦法吧...”
藍田的話像一盆冷水澆潑了過去,高順連大漢的疆域都還沒弄清楚,一聽說是國外的物產不覺可惜。
“可惜啊,這種好東西居然長在番邦...”高順一聲長嘆。
“其實域外的好東西很多,將來有機會咱們派人慢慢去找。”藍田心說占城稻算什麼,產地在美洲的紅薯、土豆才是高產的神物,可惜以現在的航海力量過不去。
高順感嘆:“有先生的地方,真是黎民百姓之福。”
兩人騎著馬緩慢行走,此時太陽昇至中天烈陽正辣,藍田心說能吃上西瓜就好了,可惜這東西不在漢朝的食譜上,即便他有厲害的培育方法,也只能夠在腦中空想。
“先生在想什麼?”高順邊走邊問。
“我在想西...西域有不少好東西,張騫出使西域已過去幾百年,將來山河統一之後還得派人去一趟...”藍田搖頭笑道。
“如果有那一天,我願為先生效勞。”高順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