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滄州全面啟動戰後重建工作,柴榮和刺史府官員整日裡忙的腳不沾地。
絕大部分契丹兵馬早早撤離河北,少數來不及撤走的,被各地藩鎮軍相繼擊破。
河北泰州、定州、滄州以南的地區,基本肅清戰亂,重新納入新朝廷的管轄範圍。
這日午後,朱秀、符金盞、潘美在西門外,送別即將離去的趙普。
兩個身穿武袍、挎長刀的軍士騎在馬上,守在官道旁等候。
他們是奉國右廂都指揮使劉詞帳下親衛,派來接趙普前往德州相聚。
前日,趙普接到劉詞傳信,命他前往德州,與奉國右廂軍匯合。
劉詞原本率軍從祁州趕來,準備接管滄州防禦,還沒進滄州城,又接到官家旨意,命他趕往大名府,參與討伐叛亂的歸德軍節度使杜重威。
劉詞一面派人趕到滄州傳喚趙普,一面率軍趕到德州,暫作休整。
“本以為會是我第一個離開滄州,沒想到趙先生先我一步。”朱秀輕嘆一聲。
趙普從滄州城頭收回目光,帶著幾分眷戀嘆道:“大半年來,我在滄州投入無數心血,先助符娘子三度守城,後又助天雄軍五日血戰,如今好不容易捱到戰亂停歇,卻無緣留下參與重建,恢復民生,實在教我...不甘心吶!”
朱秀和符金盞俱是苦笑。
潘美破鑼嗓門大咧咧地道:“老趙你就是矯情!契丹崽子退兵了,滄州這裡仗也打完了,修繕城池安撫百姓,那是刺史府官員該做的事,你跟著瞎操什麼心?該走就走,有啥不甘心的!大名府有仗打,換做我老潘,早就巴巴兒地跑去啦!”
趙普氣的吹鬍子瞪眼,忍不住叱罵:“你懂個屁!”
潘美挖挖鼻孔以示不屑。
朱秀斜了眼潘美,這個粗糙的莽貨,當然體會不到趙普的心思。
如今是武夫當國的年頭,軍旅裡文官地位低下。
何況趙普志不在軍旅,一心想主理民政,在地方做些實事。
雖然他得劉詞看重,但去了奉國右廂軍,隨軍征戰,他能發揮的作用著實有限,遠不如留在滄州,參與民政工作獲得的成就感多。
從本質上來講,這是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工作成就,與現實環境之間的衝突。
趙普本想去請柴榮代為說情,可惜被柴榮婉拒了。
劉詞與郭威是故交,柴榮還得稱呼他一聲世伯,不願讓劉詞誤會,柴榮有挖牆腳的嫌疑。
趙普有些失落,他主持刺史府工作大半年,到頭來依舊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符金盞對趙普很欣賞,寬慰道:“趙先生且寬心去,劉將軍是惜才愛才之人,也是我朝名將,他一定會善用先生才能,不會讓先生明珠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