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秀才功名的,皆可進京參加新朝第一次恩科,地方官府縣衙會為他們提供盤纏。
科舉時間在帝國元年的六月裡,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倒不是說秦鹿折騰他們,而是需要給這些人留下足夠多的時間趕路。
雖說提供了盤纏,卻並非人人都捨得耗費在各種便捷交通工具上。
這些個考生,幾乎都是家境貧寒的,條件好的可以靠著銀子買一個小官做。
正因為出身貧苦,自然捨不得花費在路上。
能用腿走到京都,就絕不會僱車或者坐船。
而且,六月考試不是很正常嘛。
主要是政令傳達天下,也需要一些時間。
現在可沒有網路等通訊手段,傳話靠的都是腳力。
政令傳達州府,州府再傳達下縣,縣裡再派人去各村敲鑼打鼓的告知。
如此下來,可不是小工程。
雖說縣衙有貼告示,卻不能保證所有人都看到。
京都是最先知曉的,不少學子為之振奮。
其中不少人都看的很明白,如今天下官職空缺的厲害,只要這次能高中,升遷的速度將是極快的。
至於大盛朝如何,之前還有學子嚷著“亂臣賊子”,此時絕大多數人已經不在乎了。
比起前途,前朝算什麼。
也有些骨頭硬的,縱然有滿腹才華,也不願意做那叛國之臣。
這些秦鹿母子不知道,知道了也不在乎。
本身這次恩科就是暫緩天下局勢,以目前的科舉考題,真的不夠倆人看的。
單純文章做得好,不是一個好官的前提,須得持身端正,方是初始之根本。
有了根本還不夠,你的能力也得跟得上,才算得上一個好官。
恩科的試題,秦鹿交給了沈頌。
這位雖說只有秀才功名,可他的個人能力極高,若朝廷是政治清明的,按照韓鏡的話,這位連中六元都是不難的。
縱觀另外一個世界,科舉制度共延續了一千兩百多年,而連中六元的有史記載只有一位。
此人名為黃觀,明朝人,高中那年只有27歲。
沈頌年紀也不大,可惜前朝雖有科舉,基本還是依託於舉薦制度,他無門無路,只能被攔在官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