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停地活動雙手,讓自己的雙手保證不會再舞臺上僵硬之外。
何深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尋找平衡。
音律的平衡。
找到平衡,才能夠再之後的演奏中,詮釋出最為完美的音樂。
何深在舞臺上快速地試驗,從單音到雙音。再到和絃。
從無調性音樂,再到調性音樂,最後到貝多芬的奏鳴曲。
張偉,李華,韋子傑三人坐在臺下,老老實實地看著何深,一聲不吭。
頭頂的射燈照在何深的身上,如同給他披了一層華服一般。
被上帝所贈予的桂冠!
無比的聖潔。
眾人儘可能讓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放在何深之上,而是放在音樂之上。
畢竟,何深帶他們過來,不是想要讓他們來吹捧自己的。
而是希望他們能夠跟著自己在歐洲這邊的音樂會,聽著自己對於音樂的詮釋後,能夠更好地掌握更多,關於音樂的東西。
能夠在之後音樂家的生涯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步伐!
因此,眾人聽的無比認真。
他們在努力聽,聽何深對於一個音樂廳內部聲學結構給予觀眾音樂性的理解。
想要聽出,何深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一個基礎音量,這樣的一個基礎詮釋。
這個音樂廳很大,2440席位,整體呈現出一個葡萄園式。
觀眾以梯田的形式,坐落在主舞臺的周圍。
頭頂上的圓頂,並非傳統的平頂,如之前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平頂一般。
這個地方是一個尖頂的設計!
音樂自中間向上傳播,撞在尖頂之上,向著四周輻射而開!
讓坐在周圍的所有觀眾,都可以聽到幾乎相同的音效!
72個五角型多胺型葉組成的巨大吊燈,儘可能地減少觀眾的視覺刺激。
以及對於音樂的阻礙,降低到最小。
因此,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得到,這個音樂廳之中,各個地方音樂的感受,與其他地方詮釋的效果,需要有那麼一點點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