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根據路透,你在劇中是有出演角色的,請問戲份多麼?對自己的演技有怎樣的評價?”
“黃導對柿子的演技是否滿意認可?”
有記者的提問讓在場大部分人不約而同豎起了耳朵。
韓試在電影裡面的表現,毫無疑問是觀眾會格外關心的問題,畢竟到時很多走進電影院的人估計就是衝著韓試去的。
柿子們對韓試的支援力度,早已從《那年那兔那些事》的超高播放量與《佳人》最近一期的連續脫銷,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韓試的市場號召力和商業價值,只是很少被加以挖掘而已,體量和潛力都無比驚人。
“等大家看了電影就知道了。”黃中果斷賣起了關子。
“大家別對我抱太多期望哈,我在劇中就是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韓試卻笑著打了個預防針。
很快眾人就明白了韓試的話一點都不是故作謙虛。
首映開始,記者和影評人們都拿起了小本本,現在的影迷可不好糊弄,不管是好評壞評,都得有點乾貨才行。
到了十月二日,《我的一九一九》全國上映,因為韓試或者影評人們的一片叫好而走進影院的人,心情也大同小異。
韓試真的就只有曇花一現的三秒鏡頭,不仔細留神都注意不到。
但電影絕對值得票錢。
《我的一九一九》講述的是民國外交官顧維鈞作為華夏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從主線劇情到電影敘事手法、拍攝方式,在當今講究大製作的商業電影氛圍裡,都相當的不討好和難以出彩。
可電影又是足夠精彩的,讓人彷彿依稀見到了上個世紀風雲激盪的崢嶸歲月。
巴黎和會上華夏作為戰勝國出席,得到的結果眾所周知:只有關於列強如何壓榨了戰敗國與弱國,外交失敗的訊息如何激怒了一整個民族的情感,一九一九年的那場運動又如何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方向、成為了另一個更為波瀾壯闊的革命開端。
歷史教科書早已告知了人們巴黎和會上華夏的艱難,但畢竟不是直觀呈現。
離開歷史的宏大敘事,電影聚焦在以顧維鈞和肖克儉為代表的具體人物上,來映照一代華夏人的家國掙扎,讓觀眾們很容易就有了感同身受的心潮澎湃。
電影中外交使團的首席代表陸徵祥給當時的北洋正府致電中說:“不料大會專橫至此竟不稍顧我國家纖微體面,曷勝憤慨!弱國交涉,始爭終讓,幾成慣例。”
作為戰勝國的華夏,連本就屬於華夏的魯省都保不住,在和會上被厚顏無恥地瓜分,北洋正府卻唯唯諾諾有媾和之意!
看到這裡,所有觀眾都忍不住興起一股巨大的憋屈與憤怒感,與身處其中的顧維鈞、肖克儉,或許並無二致。
在魯省主權歸屬的爭論上,顧維鈞一上臺就拿出了島國代表的懷錶,說是島國代表會前送的禮物。
島國代表異常理直氣壯地譏笑:“你們華夏人是小偷,偷走了我的懷錶。”
顧維鈞的反擊完美展示了一個儒雅的謙謙君子到慷慨激昂的愛國志士形象:“暫且把我當做小偷吧。
但你只看到別人偷了你的懷錶,就這麼憤怒。
那麼,魯省是華夏國土,你方那麼光明正大地要偷竊我方領土,四萬萬華夏人比你更憤怒。
且對華夏來說,魯省誕生了孔子、孟子,是華夏文化的聖地,重要性堪比耶路撒冷之於西方。”
陳道中不愧為影帝,精湛到炸裂的演技,把顧維鈞演活了,讓人沉浸在鏡頭之中忘記了所處的時空,如同親眼目睹了當年顧公在和會上揮斥方遒正義凜然的卓然風采,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