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以說高得多!
在誕生了生命的星球中,大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機率,能夠誕生正兒八經的,以神經網路為核心的智慧生命。
接下來,影象描繪了飛船駛向星空的狀況,也就是,沒有星際殖民的文明,皆為不入流。
霍教授在臺上說道:“下面讓我來分析高階文明給出的資料,按照這一段的顯示,智慧生命的誕生機率在九十分之一,銀河系千億個行星系,智慧種族數量在十億。”
“有足夠智慧產生第一工業革命的文明,在一千萬左右,透過率為百分之一。可能因為星球本身的地質現象、資源充沛程度、社會因素、天災人禍、智慧程度,造成了這一次的篩選。”
“我們算是千萬分之一的透過種族,難道人類算是聰明的類別了嗎?智慧種族數量在十億的話,我們算是前百分之一了。”
張然坐在位置上,有點兒好奇這個說法,“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人類很拉胯呢。真的有智慧文明,連工業革命也完成不了嗎?”
霍教授搖了搖頭:“不是我種族歧視,工業革命對智慧層面的要求較高,但對文化與社會的要求更高。”
“地球上的某些地區,他們那邊的文化就註定了,沒有外界的幫助一輩子都完不成工業革命的。有人幫助他們,他們認為是神靈的贈予。有錢了就躺著,沒錢了就打工一兩天,發了工資繼續躺著……”
“把這個地區的人,擴充套件到整個種族,你就能明白了。如果某個外星種族確實是這幅樣子的話,發展不出工業革命我覺得完全不稀奇。”
張然愣了一下,感嘆一聲:“也是啊,有些地方的人連種田都懶得種,更別說發展什麼工業了……”
解釋完這些疑問後,霍教授繼續道:“……能夠發明核聚變,有勇氣離開星球,殖民自己衛星的文明,數量在十萬級別。這算是很大的一個門檻,透過率是百分之一左右,原因可能是聚變工程,對材料的要求太過困難了,需要投入的資金量過大,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一筆長期投入是巨大的挑戰。”
“而相對而言,太陽能是比較廉價的可再生能源,經濟層面是賺的。”
“大多數的文明在廉價太陽能技術出現後,便失去了發展核聚變的契機。”
“不再缺乏能源後,他們便沒有動力去完成核聚變工程了。”
“反倒是進入元宇宙時代的文明,在百萬到千萬級別,算不上是一次真正的篩選,可見半導體革命算不上是很難的技術……”
一位半導體方面的專家,按下了講話按鈕:“其實這種一種必然,至少在應用層面,半導體在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可替代的。對於算力的追求,是大部分智慧文明的共同目標,也適應市場的需求,所以半導體產業一定會越來越發達。不得不承認,經濟學,統治著我們的宇宙。”
張然笑著點了點頭:“說的沒錯,經濟學是社會學的皇冠,我們所有人不都在為科研經費發愁嗎?”
霍東繼續道“核聚變時代與元宇宙時代,算是兩個平行的時代,可以同時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與第五次工業革命,並沒有明顯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只是社會形態方面的差別很大。”
“核聚變文明,幾乎100能夠進入元宇宙時代,反之則不成立,譬如西巴迪文明,他們並沒有聚變技術,卻同樣開發出了3d晶片,將半導體的效能,提升到了極限。”
“當然了,沒有核聚變技術的文明,發展潛力也就這樣了,經濟規模限制了他們的方方面面。”
又有一位科學家舉手示意道:“下一個時代呢?下一次工業革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