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世是佛祖親傳,今生轉世之後,雖然封了記憶,但靈性猶存,天生近佛。
是以“法相”一脈,也就極為晦澀高深,不是他與李修道這種稟賦天成的大根器之人,根本無法領會。
聽著固然是玄奧非凡,引人入勝。
但真想要從中領悟出來什麼,可就難如登天了。
曲高和寡,說得就是這般了。
這點,單單從在場中人就能看得清楚明白了。
他說了這麼久,然而除去李修道這個怪胎外,竟是無一人開啟出佛門四識,或者領悟佛門神通。
但是,法海這裡,可是完全相反。
法海的木魚確實有些玄奇,但是李修道感知得清楚,他確確實實沒有動用絲毫法力。
而是以自己的佛門境界藉助木魚聲開啟每個人的心門,直指人心。
法海師承禪宗一脈,這支真實無虛,上承自如來拈花,而迦葉微笑之時。
講究的就是一個“以心傳心,不落文字”。
正所謂道可道者,絕非常道。
種種體悟,遠不是言語文字所能盡數哈概括其中精微奧妙之處。
每個人資質經歷不同,感受與領悟的東西,自然也有許多不同。
自然不能用一模一樣的東西,加以總結。
“他的根本是……佛性……”
李修道喃喃自語,如果說陳玄奘所講的“法相”一脈,是講述佛法的緣起、源流、脈絡,將一切闡述分明。
那麼……
法海的禪宗,則是將這些輕輕放下,直指眾生皆有的那一點佛性。
天地萬物,皆有靈性。
無論有情生靈,還是土木瓦石這些無情眾生。
佛門將之闡述為佛性,與單純的靈性大體相同,但又有些細微難以說明的微妙差異。
法海剛才,就是以自身的境界為引,以木魚聲作為橋樑,將眾生皆有的那點性靈之光激發出來。
這就和陳玄奘剛才的情狀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