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禮過後,房玄齡開口問道:“陛下,緊急招臣等前來,可是有什麼要事商議?”
按照制度,若無十萬火急之事,皇帝是不應該參加政事堂會議的。
最多隻能夠把決議的內容送給他們,在形成決議之後,再由中門省遞交給皇帝,最由皇帝審定。
若無異議,再發回門下省,頒行天下。
這也是為什麼政事堂議政只有三高官官參加的原因。
這是三省的職責分工決定的。
三省之中,中書省出議案,門下省主審議,尚書省主奉行。
即是說中書省是代表皇帝制定大政方針政策;
門下省是審查政策是否可行的機關;
尚書省是執行監督政令的機關。
三權分立,門下省居其中,政令能否出臺、執行,關鍵在門下省。
當然,皇帝想要直接推行的又另說。
但以李二的驕傲,是很少繞過政事堂的。
李二陛下揮了揮手:“眾卿都坐下吧。”
而後示意身後的岑文字將楊帆的奏摺送了送來。
等到眾人坐下後,李二陛下這才說道:“這是楊帆送來的一份奏摺,朕覺得很好,所以帶來讓諸位宰相研究研究。”
房玄齡等人卻沒有人伸手去接岑文字遞過來的奏摺,只是齊齊的看向李二陛下。
岑文字頓時有點尷尬。
按照制度,他只是一箇中書舍人,是沒資格坐在這裡參與政事堂會議的。
可讓他來的是李二陛下,自己是自覺離開,還是遵照李冫陛下的意願留在這裡聽政?
兩難之下,岑文字只得看向李二陛下。
李二自然懂得幾位宰相的意思。
凡事都要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
政事堂自然政事堂有的規矩,就算他是皇帝也不能隨便去破壞。
否則,成立政事堂的意義就沒有了。
但是李二陛下卻有自己的打算,他環視一眼,緩緩說道:“岑文字之能力、心性,想必諸位都有所瞭解,然則再是聰慧之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只要不斷的學習才能更進一步。”
“再者,朕與眾卿都開始老了,咱們又還能堅持幾年呢,如果不培養後起之秀,以後帝國誰能夠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