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咳一聲後,李恪拉著楊帆的手,轉到了剛才的話題:“此次邀請楊兄一起下山,一是想感謝,楊兄的恩情李恪永記在心;二也算是離別之前的道別,本來是想秋夕之後再來府上拜別,今日偶遇,正所謂擇日不如撞日,所以……”
李恪如今心情自然大好,神情舉止也就顯得更加親切。
“感謝?道別?李兄這是為何?這是要去哪麼?”楊帆一臉疑惑,根本想不出自己哪裡有讓他感謝的地方。
原來,秋糧將收,賑濟之事也告一段落,李世民有感李恪之功,令其秋夕之後重新赴安州赴任。
雖然楊帆沒有直接出手幫助,可功德碑一事卻為賑濟工作提供了充足的錢糧,要不然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作為賑濟工作的主事人,他當然得感謝楊帆,如果沒有賑濟工作這項政績,還不知什麼時候能將功贖罪,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返回封地。
聽完,楊帆不由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在記憶中,這個吳王李恪可是在貞觀十二年才返回封地安州,沒想到自己的無心之舉,讓他提早了兩年,看來,歷史也是可以改變的。
不過楊帆很快有點受不了,古人就是虛偽,兩個大男人,即使感情再好,難道非得拉著手不放來表示麼?
噁心死了!
不著痕跡的推開李恪的手,楊帆強笑道:“李兄過譽了,某不敢居功,這都是陛下英明,這都是朝廷的功勞,某隻是動一動嘴皮子而已,而且某大老粗一個,只會打架……”
安卓蘋果均可。】
李恪佯裝不悅,心情有些低落地道:“楊兄切莫自謙,更不必妄自菲薄,若敢說楊兄是粗人,那天底下豈不全是粗人?再說了,談笑間讓人俯首稱臣,這才是最高境界,以後沒有能夠在楊兄身邊聆聽教誨,甚感遺憾,如果楊兄有閒,可以來安州做客,恪一定掃榻以待。”
楊帆嘴角一抽,這意思可是把自己誇到天上去了,真容易摔死。
這貨今天明顯就是前來求教去封地該如何做,剛剛才兄弟長兄弟短的叫,正所謂,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現在總不能什麼都不說吧。
於是開口道:“此次李兄之所以會被罷官,就是因為在封地嬌縱過度,今後當用義來處理政事,用禮來節制慾望,面對歌舞淫樂的誘惑,不得不慎重,這樣才能使封地邊防像磐石一樣堅固,永遠做到宗室連成衛國,外有忠君的美名,內有孝順的美德,你應該自勵自勉,日日長進……”
其實這些話,都是歷史上李世民寫給李恪勸誡書的白話版本。
不過正因為這封勸誡書,李恪遵照執行,嚴於律己,成全了他在百姓心中的賢德之名。
只是如今時間線提早了兩年,也不知道這封勸誡書有沒有誕生,改一下作為朋友的勸誡,這也是可以的嘛!
對於一個能與李世民談笑風生的人,楊帆的話當然能令李恪信服。
有些羞愧的站起身來,李恪深深的鞠了一禮,說道:“感謝楊兄的叮囑,恪一定銘記於心,時時警醒自己……”
而一旁的小正太李治,也是一副受教的模樣,激動得滿臉通紅,案臺下的小手緊緊握成了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