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寒門已經很難出貴子;
有人說,階層已經固化,想要突破原有的階層限制,堪比登天。
條條道路通羅馬;
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
有的人,一生都在去羅馬的路上;
而大多數人,則是連羅馬聽都沒有聽過;
公平乎?
網上之前有一個帖子:“做了15年老師,我想告訴大家,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
發帖人稱:近兩年他們學校裡的中高考狀元,家裡條件基本都比較好;
中考結束,學校有5個排名前列的孩子上了重點線;
他們都來自開跑車、住別墅的家庭;
這個月,這幾位學生的家長們還商議組團送孩子去澳洲參加夏令營。
反觀我們小時候讀書,成績好和家庭條件基本成反比;
班上同學讀書很好的,家裡都很窮;
尖子生,除了家庭教養外,父母都捨得花錢,送各種培訓班,甚至請私人一對一家教,成績都是錢堆出來的,當然,不排除學生本身的努力和勤奮;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別會越來越大;
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已經遠遠不夠,起跑線已經低了一個級別,甚至這輩子都無法超越。
良好的教育都需要大量金錢去支撐。
胎教要錢,早教班要錢,各種興趣班要錢;
富人家的孩子才五歲,在教育上的投入,已經六七位數了,學了鋼琴、芭蕾、繪畫、英語等;
如今小升初考試比拼的不是學科成績,而是奧數和英語,這兩門課程,就得家長去砸錢上培訓班學習衝刺。
以某重點高中來說,2011年上北大、清華的就有十幾個;
其中一個班全部上重點線,2個出國、1個香港、5個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 985的高校;
全班62個人,家庭是一個比一個好,從政的、經商的,最差都是高階知識分子家庭;
農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麼一兩個,而且絕對還是那種對孩子超級負責的父母。
我絕對相信窮人家的孩子也能夠出高考狀元,能夠上名校,但是他們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頭,真的比家境優越的孩子要付出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