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扼魯特、和碩特也都已經下場了。
“準噶爾的攻勢,說實在的,讓朕有些意外啊,打的有些拉垮了,兩萬準噶爾精騎,結果連烏城的城牆都沒看到,烏嚕木齊幾十座城鎮,到現在他們佔了幾座?”
朱以海也承認自己對準噶爾有幾分先入為主的印象,總記得這是曾經讓滿清費了三代才平定的強國,卻忘記此時的準噶爾還沒起來。中原的迅速平定,尤其是大明迅速的開始插手西域事務,讓準噶爾失去了渾水摸魚趁機壯大的機會。
之前大明擺起老大哥的架子,拉著漠西諸部會盟,然後又是漠西漠北漠南一起會盟,半誘惑半逼迫的讓蒙古各部都承認了朱以海是蒙古新大汗的地位,一起尊奉。
不是大明皇帝,而是蒙古共主大汗,這個身份很重要。
現在朱以海在蒙古人這裡,具體的身份其實是大明帝國皇帝兼蒙古大汗,大明跟蒙古之前都還屬於聯盟關係,蒙古內部的許多事務,大明皇帝這個身份並不能直接插手干涉,但蒙古大汗這個身份可以。
朱以海用雙重身份,重新平衡了和碩特各部,尤其是把本來已經分崩離兮幾乎被準噶爾吞併的杜爾伯特與輝特兩部,重新聚攏起來,並扶持他們聯合建立一個汗國,給他們重新調整劃地,當初朱以海是以烏、吐、哈做為誘餌,讓準噶爾同意了這個安排。
而徹辰汗以和碩特本部也再建一汗國,讓和碩特分立兩國,也讓本來分裂削弱的和碩特,特別是西域部份又穩住了地位。
準噶爾其實在之前的盟約裡,看似拿到了不少地盤,但實際上被框住了,打斷了他們積極的擴張勢頭,尤其是本來再努力一把,就能徹底的把杜爾伯特、輝特吞併,甚至讓和碩特本部讓出盟主之位的。
可惜差了一步。
到現在,準噶爾雖然也建立汗國,巴圖爾由琿臺吉升為汗,但他卻仍然只是統領準噶爾一部,他在衛拉特也只是個副盟主。
更別說盟主之上,還有朱以海這個蒙古共主大汗。
各部一起出兵幫他打下來的北庭三地,結果轉頭又丟了,可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現在再回來打,結果遲遲不下。
“明格部的愛裡木已經在費爾干納正式舉旗,建立大宛汗國,自稱可汗,正在加大對和卓們的打擊,他派了使者前來進貢,獻上黃金和汗血寶馬,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認冊封,並採購火器。”
“布哈拉汗派使者來抗議,希瓦也反對,哈薩克也抗議,希望大明不要承認更不要冊封愛裡木。”
朱以海又是哈哈一笑。
引的遠處的纏回俘虜勞工都不由的望過來,結果侍衛僧格直接一鞭子抽了過去,大聲斥罵。
準噶爾跟纏回在瑪納斯汗屢戰不力,僧格最近也有些無精打彩,他牽掛著父兄以及部族,關心汗國的戰事,但他身為皇帝的侍衛,卻不能離開,無法參加戰鬥,只能拿這些白帽撒氣。
皇帝擺擺手,“不用理會布哈拉、希瓦與哈薩克,明發旨意,承認並冊封愛裡木為大宛可汗,加封其為忠順王,封懷化大將軍·····
至於他想買火器,跟吐魯番汗一樣價格給他,黃金、白銀、玉石、牛羊馬匹、糧食、皮毛,見錢給貨,一手交錢一手貨。”
反正賣的也都不是最新式的火器,其實朱以海本身都不介意賣點新式火器給他們,火器這玩意如果不能自己造,靠買就得受制於人,買的越多,越受制於人。
起碼十倍之利,別說朱以海願意賣,現在朝廷裡也沒人反對,這玩意太暴利了。尤其是直接拿火器換糧食馬匹等,非常划算啊。
布哈拉與希瓦都是昔班尼王朝裡傳下來的,而哈薩克原也屬於烏茲別克一支,瓦剌太師也先在北京城下兵敗後,調轉方向西征,派其子西征烏茲別克汗國,阿不海汗兵敗,汗國兩個朮赤後裔,帶著一部份部眾出走,在東察合臺汗國的支援下,建立了哈薩克汗國,他們被稱為哈薩克烏茲別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