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皇太子北伐滅掉建虜偽朝廷後,在新徵服的呼倫貝爾設立的嶺北省召來的達虎兒等部落兵。
甚至還有一支朝鮮來的火槍手和倭國浪人武士組成的營頭,也有從安南、緬甸來的土司營。
這些五花八門來自天南海北的各地蠻夷之兵,都是挑選的各地精銳,在得到大明裝備的補充後,被調來了西域,協同明軍鎮守西域。
幾千人的各族人馬,分成一個個營頭,成了朱大典此次突襲成功的秘密王牌,這些人十分勇勐敢戰,雖來自不同部落,可在大明的統一指揮下,配合的挺好,步騎協同,步炮配合。
明軍的炮火支援,加上索倫人精湛的箭術,科爾沁、烏珠穆沁、浩齊特等東部蒙古的騎兵騎術了得,朝鮮火槍兵的火槍用的挺熟練,倭國浪人武士營的豬突戰術很嚇人,安南、緬甸的山地步兵十分兇悍,以及那些金髮碧眼大鷹鉤鼻子的西洋傭兵······
這些人的組合,在草原上一路橫掃。
每攻破一個部落,朱大典直接把俘獲的人口牛羊等,一分為二,作戰計程車兵們分賞一半,另一半歸公,作戰勇勐有賞,斬首俘虜有賞,繳獲有賞,就算受傷都有賞,在這種打法下,那些蠻皇協軍非常有幹勁。
短短時間,昆都倫的萬帳人馬就被抄的了乾乾淨淨。
“閣老,大獲全勝,一個都沒跑脫。”
一名明軍將領高興的稟報。
朱大典在馬上捋須,“肯定還會有些漏網之魚的,多派輕騎追擊,儘量攔截。”
大勝之後,將領們都提議乘勝追擊,當然也有隨軍的文官、參軍和一些將領認為對昆都倫烏臺什的部眾的處置過嚴,應當少殺多撫,殺幾個臺吉,然後其餘不究。
應當仍令原地放牧,或徵召三五千人組成一支新軍,帶上他們去征討叛軍,也是對留下人馬的釜底抽薪之計。
可朱大典沒理會他們,整整萬帳四萬餘人,殺了一千多,餘下的適婚女子全送去給將士們為妻做妾,剩下老弱分給西域將士們為奴,而其中青壯,則全押到東北去給戍邊將士為奴。
不把青壯留在當地,非要送去遙遠東北邊疆,是考慮現在大明漢移民在西域仍是少數,所以要釜底抽薪,把俘虜中的青壯調走,也就能儘量減少後患,這跟皇帝當初處置叛回時的異地處置的策略是一樣的。
年輕女人嫁給西域駐軍戍邊的將士們做妻妾也是現實考慮,這些人年輕是勞動力不能生育,她們不像衛拉特的男人一樣有威脅性,而且生下孩子後,華夷通婚,按大明的規矩,父母有一方為夏,那子女就是夏,就是大明子民,必須得接受漢文化教育,學習漢風俗禮儀等,這本質上也是這個時代下的征服基本模式。
武力征服,加殖民同化,基本操作。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全是如此。
大明現在從那些歸附的周邊蠻夷部落裡,徵召一些青壯精銳戰士,以營為單位,調到大明各地為國征戰,其實也何嘗不是一種削弱蠻夷實力的辦法,既抽走了青壯精銳戰士,同時也利用他們以蠻徵蠻,再者征戰過程中,這些蠻夷倖存的也會慢慢的學習大明的漢文化,語言、文字、習俗、規矩,甚至立功受賞升官等,當他們脫離了自己的部族,周邊都是大明人,慢慢的在環境影響下他也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蠻夷了。
等他與別族通婚,再生下兒女,他們的二代在另一個更加脫離原本部落的環境長大,就根本不再是那部落的人。
“聖人對所有歸附者都非常仁慈恩賞,可他們卻如此叛亂,絕不容輕恕,必殺嚴懲。”
“寬恕他們不是我的事情,我的任務就是將反叛者消滅!”
“這次攻滅昆都倫烏臺什部眾的大捷,不論是我大明御營,還是安西省巡防營的,又或是西域屯鎮的,還是子弟民兵,又或是漠北漠東、青康蒙古,或是海東海西女真,以及安南緬甸朝鮮琉球倭國等藩屬國的各營兵馬,幾千人,每人先賞一個年輕女人,沒妻子的做老婆,有妻子了的領回去做妾,功勞大者,還可以再多分幾個。”
“牛馬駱駝羊群等財產,一半繳獲都分給眾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