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淪陷後,朱由崧起任左通政,以疾推辭未赴,後在嘉定老家與黃淳耀領兄弟子侄等起義抗清,樹起嘉定恢剿義師旗號,迎接魯監國北伐王師。他的親戚楊廷樞是南京兵部尚書楊成之孫,復社領袖。
侯楊幾家當年舉旗起義,迎接王師,這幾年也是有從龍之功,子弟多任要職。
侯峒增、楊廷樞、黃淳耀等都任侍郎之職,岐曾等也皆在部院任郎中等。
“侯峒曾、楊廷樞等當初能夠在國家動盪之際,從容談論生死,表明早將生死置之度外,南京建號,侯公曾拒絕了南京授予的三品左通政之職,但當韃子南下後,他卻能夠挺身而出,聚兵起義,帶兵襲擊韃虜,救援城鄉,迎接王師,難能可貴。”
皇帝突然說到侯家,其實主要是因為侯家兄弟才名廣盛,一起執掌江南文壇,成為數十年中江南名教的宗主,楊廷樞、陳子龍等都與侯家關係極好還是姻親,而他們又都是復社鉅子。
侯家還跟顧鹹正兄弟等也關係極好。
可以說,東林、復社本就是江南浙江這一帶計程車紳們為主,江浙是他們的大本營。朱以海起義之初,也得江浙士紳們支援不小,所以如今朝中,江浙士人佔據的位置極多。
尤其是許多年輕一代的江浙士子也漸居高位。
相比起黃道周、徐石麒、侯曾峒、姜曰廣、高宏圖等這些舊東林,如今新起的一輩東林,明顯就很不一樣。
老東林們多變的比較務實,甚至也沒那麼在意黨派,和光同塵。
可那些年輕東林就不同了,他們年輕得意,卻喜歡康慨激昂的諷刺時政指點江山,甚至開始黨同伐異,還非常善於利用報紙等輿論造勢。
《控衛在此》
其實如沉文忠這樣落魄秀才從龍起義,然後身居高位擔任要職不少,不過這些人從底層做起,雖然爬的速度快,但確實也是經過層層淘汰上來的。
而那些名門子弟,尤其是士族名門子弟,跟著父兄們從龍起義,賜舉人進士出身,直接在中樞任職,所以年紀輕輕為五六品職,真正歷練不多,不免誇誇而談,紙上談兵。
如今還開始搞起黨爭,甚至覺得老東林們不行了,他們要接過旗幟。
“都是忠義賢良,家學淵源,不過就是欠了些歷練。”
朱以海也終於丟擲了他真實的目的。
“如今不少名門子弟年輕俊傑,在中央也行走歷練了幾年,但還欠缺地方基層的實幹經驗。
古人云,宰相必起於州部,勐將必發於卒伍,他們未來要走的更遠,站的更高,這基層經歷必不可少。
否則慢慢的就流於表層,陷於空談。
朕不希望這些滿懷熱血的年輕俊秀,在京師在部院裡空耗了熱血,所以思慮許久後,決定要給他們更多機會,讓他們下去擔當重任,執掌一方,歷練紮實。”
“既要有京師部院侍郎省府布按的上層經歷,更得有底下州縣實幹經歷,部院的郎中員外主事做久了,也得需要在府縣擔任主官曆練,這是完全不同的做事方式,只有更全面歷練,將來才能成為尚書、學士。”
皇帝直接丟擲最終計劃。
他計劃把一千名中央部院和省藩臬衙的年輕俊秀,送到地方基層歷練。
這一千名年輕俊秀基本上就是那些名門子弟們,尤其是東林復社的,上至極有名望的四公子,如侯方域冒闢疆方以智陳貞慧,下到如侯氏的玄演玄潔玄方玄洵,還有陳子龍夏允彝等這些東林復社鉅子們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