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在南京紫禁城住了一段時間,北京紫禁城基本上就是以南京紫禁城為藍本建造的,總體格局基本一致。
“相比起東京蓬萊宮,這裡可寬敞多了。”
朱以海在登州的蓬萊宮也住了小三年,但那裡原本僅是一個小衙門臨時改造的,他照樣也不覺得就不行。
“要說韃子還挺講究,這到處放火破壞,反倒是對紫禁城手下留情,居然沒燒?”
他覺得可能是韃子還心存幻想,想著將來再回來吧。又或許,反正好東西都搶走了,這宮殿也就沒燒。
但不管怎麼說,這紫禁城基本儲存完好,這帶不走的宮殿,仍然還是很值錢的。
想當初北京原是朱棣做燕王時的封地,靖難之役後,有大臣奏稱,說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朱棣於是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為順天府,稱行在。同時開始遷發百姓以充實北京,從各地強遷流民、江南富戶、山西商人等。
永樂四年,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派員奔赴各地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運往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十一年。
為了採伐那些珍貴的楠木,一千人進山,出山只剩五百。而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艱辛。
謹身殿,也就是嘉靖時改名建極殿的那塊最大丹陛石,在北京西南房山開採,運送時由數萬名勞工一起運送,不但特意開闢一條運輸道路,而且每隔一里還挖一口井,選到寒冬臘月極冷天氣時,從井裡汲水把路潑成冰道,用了二十八天,才送到宮裡。
而皇宮專用的金磚,更是在江南蘇州燒製,貢磚在山東臨清燒製。
直到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才建成,完成的北京皇宮比南京皇宮要大一些。
新建成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按周禮·考工記裡的理想都城形制所建。
大明十六帝,有十四帝在北京紫禁城居住。
不過永樂十八年宮殿剛完工,次年就發生大火,把前三殿焚燬,二十年後,才重建了前三殿和乾清宮,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
到百年後嘉靖時,禁紫城又發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等又全部被焚燬,花了四年,才全部重建完工。新完成三大殿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但到四十年後,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再次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到天啟七年才完工。
這些大殿多次失火,每次重建都耗費巨大,主要就是所用的材料比較特殊,比如說樑柱等多用金絲楠木,還要那些年份久又粗大甚至筆直的楠木,其它石料也都很珍貴。
甚至磚瓦,那都是特製。
就連用的漆,也不是一般的。
更別說工藝這塊,也都是最頂級的,哪怕就是金絲楠木做的柱子,也還要進行纏麻,具體工藝是先在柱子上刷一道稀底子油,然後捉縫灰再掃蕩灰,再披麻,再壓麻灰,再中灰,再細灰,還要磨細鑽生。
就連麻,也要在前期梳麻,梳順了再用,一道批麻工序,又還要有頭漿、粘麻等十幾道工序。
所以一座宮殿修起來,成本太高。
韃子要是走時放把火,朱以海估計可能這輩子都住不上新宮殿了,現在他們雖搬走了能帶走的物價,但這些宮殿廊柱紅牆琉璃瓦金磚,哪一樣都是花了大價錢的。
不光是花了很多工錢,而且也耗了很多工時,現在要找齊那麼多老匠人,都不容易。
朱以海拿過紫禁城的圖紙,做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