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海上升明帝> 第673章 馴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73章 馴龍 (1 / 3)

總理處。

朱以海拿著河道總督楊文驄呈上來的最新山東黃河治理方桉,看了又看,最後提起硃筆,在上面批覆同意。

隨著皇帝硃批落下,朝廷針對黃河新河道的全面治理也將正式開始,一期工程總計劃投入三千萬塊銀元,為期五年完工。

之前各地也有修堤等,但也都是各自為政,沒有統一規劃部署,更別提什麼配套工程,許多地方甚至以鄰為壑,全都是在搞地方保護。

河堤修的也不夠合理,有些地段就過於筆直,明顯是經不住考驗的。

楊文驄上任河道總督後,也從陝州一直到大清河入海口,一路巡視走訪過來,整條黃河其實現在都有很大問題,但最迫切的還是山東段新河道。

現在山東段上千裡,連個真正的河堤都還沒有。

有些地段修了堤,可也未能很好的加高培厚,以至無歲不決,無歲不數決。楊文驄和河道總督衙門的官員們,認為修建一條完整且合理的河道大堤是河防根本要圖,必不可緩之工。

而且還要根據兩岸險情不同,修堤、加固方桉也應有異,就是險要處就得重點加固,險工加項寬四丈五,平工頂寬三丈,底寬以十一丈至十五丈為率,高以一丈六尺至二丈為率,這樣險工得以有恃無恐,既平工段內,河灘漸漸淤高,尚有高出丈許之堤,可御漫水,日久雨淋風揭,不致損壞。

除了要完備兩岸千里大堤,還要加強對入海口的整治,尾閭不暢,那上游修的再好也沒用,楊文驄還特意考察了幾處入海點,最後選定鐵門關入海。

鐵門關本就大清河故道,有八十餘里之河形,愈下愈見寬深,可直通海口。

從鐵門關故道入海,深挖引河,堅築兩岸大堤,則既可以束水攻沙,水勢流暢,免遭泥沙淤滯、洪水氾濫之災,還能使河海相連,海船通行,百貨雲集。

到時從鐵門關海口,直接利用黃河航運到濟南甚至開封,千里航運黃金水道。

楊文驄的奏摺裡關於治河,還有好幾條建議。

比如以往黃河兩岸村莊多,民捻多,甚至河堤腳一步之外,即系民地,連年遭災,民情也苦。

如今黃河山東新河道要治理好,首先還是得先徵好地,以大清河道為新河道,把河漕兩堤距離至少留有二十里寬。

必須徵地搬遷,當損小圖大,保證全域性。不遷,無以保民,無以保工。

現在山東光復,許多大清河兩岸的百姓,也從外面返回家鄉,朝廷必須得把這新河道二十里內的百姓都遷移走。

甚至兩岸大堤內外,都還要至少留二十丈寬的空地,以種植柳樹,既保護堤身,也是儲備防險材料。

堤修好後,兩岸河堤還得常設護堤巡河官吏。

楊文驄建議是徵地時,把堤外地多徵一些,然後就設為河工租田,專租給守堤巡河的河工,這地河工可以自己和家人種,也可以再轉租給其它佃戶。

這些地只租不賣,以保證守堤巡河的河工官吏們能夠有穩定的收入,可以安心本職。

至於河堤內的河灘地,也當由河道衙門管理,招佃出租,讓百姓佃種花生大豆等雜糧,然後收租以補充修河開支。

新修河段,還要建減水壩、分流閘,添疏浚船,設立訊廳、堡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