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正在迅速的恢復熱鬧。
得益於皇帝的計策不戰而下御營不傷一兵一卒收復了這座省城。戰士們少了犧牲而朝廷少了傷亡撫卹如果強攻硬打傷亡可能還會超過章丘之戰, 僅撫卹費用可能就得上百萬貫還不算彈藥消耗以及武器損耗等。
回到濟南的百姓才知道原來皇帝根本沒有派人在上游攔河築壩恰相反皇帝在圍濟南後就開始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接收周邊的饑民, 開始在修原大清河的河堤加高加固, 以防止奪流的黃河漫堤或潰堤。
大雨過後天再放晴。
河堤上工程在繼續。
做為山東的省城曾經的政治中心曾經濟南城內人口以及城關人口有五萬左右。若僅以人口論其實在山東諸城裡並不算是最多的。
山東若以人口計算真正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實是臨清運河上的臨河是山東的商業中心依藉著運河和臨清關在崇禎前城市人口突破十萬。其次是濟寧城也是超十萬人的大城市同樣是依靠運河而工商興盛。
在萬曆末臨清、濟寧、濟南三大城市, 城市人口有近五十萬, 雖遠不如江南的蘇杭淮揚等地卻也在北方是人口大城。
其它人口較多的是府城如泰安、聊城都是四五千戶人口兩三萬。
兗州登州萊州青州等諸城如果除去王府人員其實也就是一萬多城市人口。
而如東阿這樣的大的縣城約七八千人口商河縣城三四千德州、即墨、黃縣、膠州、濰縣等也是差不多這規模。
普通縣城的人口規模約五千人。
而山東還有一些大市鎮比如兗州東部的安平鎮在三縣交界處是一個商品集散中心萬曆末人口達到兩三萬。
青州府的景芝鎮也有四五千市鎮人口此外諸如周村鎮、谷亭鎮、顏神鎮、魯橋鎮都是鎮上人口超過五千的大市鎮。
這些鎮都是水陸要衝貨物雲集居民繁盛商賈輻輳, 都是商業性集鎮。
大鎮的市鎮人口相當於大府城中等的市鎮有八九個相當於中普通縣城人口。
而小市鎮有上百個每縣大概都有一個市鎮起碼五百戶人口兩千以上。
曾經的山東也是中原繁盛之地。
可惜自從崇禎初先是孔有德等登萊之亂亂了大半個山東然後又是崇禎十一年崇禎十五年韃子兩下山東擄走幾十萬人口更屠了濟南兗州數城屠了幾十萬百姓。
此後順軍來韃子再來然後朱以海起兵北上山東成了對峙前線又碰到挖河堤改道的韃子狗官使的山東百縣裡倒是四十縣受災。
駐防清軍的跑馬圈地、橫徵暴斂加是水旱蝗災讓山東的人口不斷逃亡。
好在濟南是不戰而下雖然宣大兵屠了滿城可畢竟也放了外城百姓出城也算保了七八分元氣。
曾經的山東兩千人左右的小市鎮五千左右的普通縣城和中等市鎮一萬多人的小府城和大縣城兩萬多人的大府城和中上等市鎮五萬人的省城還有十萬人口以上的全國性商業城鎮。
而現在有的縣城被水淹沒沖毀城都沒了。
有的市鎮、縣城甚至府城因兵災戰亂也成了空城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