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趕緊把糧運到這新建的義倉裡,甚至還特意找人寫了個公告,又做了賬簿,然後備份一份,抄送縣衙存檔。
義倉由鄉長副鄉長負責管理,又請縣衙派人來協助監督,求生欲十足。
顧鹹受一聽這事,拍掌贊成。
又不是他提議的,本地鄉紳士人能有這種覺悟,非常了得啊,當然得鼓勵支援,這是教化之功嘛,說明本地民風淳厚。他當然也知道這些人是嚇的,但他才不管這些。
義倉第一批糧,全是士紳地主們捐的,他們是最怕被清算的。
鄉紳們沒敢要求百姓捐,怕惹事。
但百姓這段時間吃了不少瓜,看了許多熱鬧,倒是十分痛快,對紹天朝廷和大帝,那是非常擁戴了。
特別是王師收復淄川后,廢除了各種各樣的稅賦加徵等等,甚至還搞減租減息,公佈的新稅賦,有地才納賦,攤丁入畝,沒地連丁銀都不用交了。
也沒有什麼勞役雜役這些。
就算有地,一畝才只繳二斗四升二,還是要把田畝按肥瘦、大小重小折算成良田大畝,才是這個稅額。
實際上負擔減輕的不是一點半點,起碼是減輕了好幾倍之巨。
哪怕是佃戶,都減租減息了。
以前的高利貸什麼的,規定了最高利息不過月利三分,利息最高不能超過本金。
這救苦救難來了啊。
本來按之前韃子佔領淄川時徵收的稅賦加派等等,百姓秋收後的糧食,起碼得有一半得上繳。
如果是佃戶更慘,雖不用繳田賦,但地主會把田賦轉嫁到他們頭上,還得交租,最後辛苦一年,連頓飽飯都吃不上。
但那又有什麼辦法?
弄不好,還得被抓壯丁去修城築堤甚至當民夫運糧草守城池。
而現在,王師一來,宣佈仁政,百姓不敢相信啊,畢竟幾年前這裡也是大明統治,但當時朝廷向他們徵收的稅賦,也沒比韃子少什麼,一樣過不下去。
可現在他們看到過去那些高高在上計程車紳豪強地主們,一個個灰頭土臉,老老實實,也覺得這回朝廷不一樣了。
看著士紳地主們又是繳納地丁銀,又是主動捐義倉糧什麼的,剛收了秋糧的百姓們,總有些不太自在。
以往到了這時,地主啊官差啊,就開始下鄉來催租逼稅了,但現在沒人來了,反而一遍遍說免除欠繳,今年免除地丁銀等等。
大家反而都不自在了。
最後村裡的老少爺們聚在曬場上商議了幾天,最終決定還是繳皇糧。
畢竟按這最新的地丁銀規,一畝地才繳二斗四升二,山地坡地旱地等還可以折算成良田,好幾畝折一畝,都是標準的稅畝,這樣算下來,其實就算山地坡地旱地,也能折到二石糧一畝的,這意味著實際上繳的十稅一左右。
特別是以前雖說三十稅一,可實際上正稅只是小頭,真正負擔重的是各種浮收、火耗、攤派、加徵、耗上耗等等,所以百姓實際負擔往往佔到十稅五,甚至更高。
如果沒有自己土地的百姓會更慘,哪怕名面上不繳田賦,但各種丁役折銀少不了,甚至加徵派灘也要按人頭來。
“我們要繳皇糧。”
“繳皇糧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