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叫頭遍。
謝遷和丁可澤的人馬便踏著蒼茫月色出發。
丁可澤帶著他十幾騎手下在前帶路嚮導,謝遷領百餘家丁和三百餘青壯馬隊跟隨,其餘的前後左右四營人馬,則隨後趕來。
八個投降的汛塘綠營城守兵,被分到了前營,前營都是青壯,大多是農夫佃戶等出身,後營則是老弱婦孺,左營中壯婦,右營是少年,編成這麼幾營人馬,也有幾分模樣。
臨出發前,八人還又都領到幾個窩窩頭,剛出鍋的玉米窩窩頭熱乎著,吃下肚後整個人都感覺精神了許多。他們幾個雖然餓了太久,身體比較虛弱,但終究人年輕,此時也不用揹負鎧甲上弓弦之類的,扛著杆木槍倒也是輕裝行進。
“聽說去打土豪!”
“我聽說是打孫之獬,就在三臺山藏著。”
“原來是這個大漢奸,他家據說很有錢,在江西招撫的時候,貪了許多財寶,據說數十萬兩呢。”
幾個人雖是剛降的綠營兵,但其實對孫之獬這種人也是十分不齒,他們此時也已經把辮子割掉,拿頭巾包起,只是身上還是綠營的號袍,一時也沒其它衣服,於是把衣服反穿。
“滅了這孫賊,咱們也能吃肉。”幾人充滿嚮往,走路都更有勁了。
隊伍走的很慢,尤其是後營的婦孺們,走走歇歇,幾營人馬拉出二三十里長。幾個降兵倒是意志很堅決,咬緊牙關緊緊跟上大部隊,這要是跟丟了,再想跟上就難了。他們可不想錯過殺漢奸分金銀大塊吃肉的機會。
三臺山就在范陽河邊上,據說被淄川文人列為淄川八景之一,也被稱是古般陽二十四景之一,因此有許多淄川的文人士紳們,在山上建別業修山莊,夏日避暑,秋天打獵,冬天還能賞雪。
三臺山上還有廟宇,最早建於唐代,有七殿三宮四洞二閣,還有鐘鼓樓,天啟年間本地士紳還籌錢大修過。
主峰在西,東南為扁山,東北為光油頭山,三個山峰頂端均有很平坦的開闊地帶,仰望其上,猶如三個臺子,故名三臺山。
百姓則說三個山頭如鼎足而立,所以又叫支鍋山。
“孫賊就在主峰。”
謝遷一行前鋒抵達山下時,天色還早。
從章丘那邊長白山下過來,五十里路,他們快馬加鞭,也就一個時辰不到就已經抵達。
不過後面大部隊卻已經全甩在半路上。
放眼望去,三臺山,三座山峰鼎足而立,確實像是支了口鍋在大地上。
一路之上,遍地枯黃,滿眼望去,盡是荒涼。
山下范陽河邊是大片平地良田,丁可澤告訴謝遷,“這些地基本上都是孫、溫兩家的,有許多原不是他們家的地,可也都寄名投獻,名義上就全成了他們家的地。”
“這些狗賊,良田阡陌,以前卻不繳糧納銀,倒全壓在我們這些窮苦人頭上,該殺。”謝遷罵道。
這位如今被山東巡撫奏報北京,稱做是濟南第一大寇的好漢,起義以來,打土豪、分錢糧,以白袍為標誌,讓多少地主士紳聞風喪膽。
其實三臺山並不算什麼大山,也沒什麼險要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