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抱拳作揖,行禮過後,迅速離去。
張玉在原地有些皺眉的問道:“王爺,末將斗膽一問。”
“王爺的意思,是想要拉攏這些倭國百姓們,可若設立教坊司,這對於咱們大軍的名聲來說,怕不是太好行事吧。”
“如此雖說弟兄們享受了,可是倭人這邊,自然會有很大的怨氣。”
朱棣聞言,哈哈一笑道:“張玉啊張玉,看來你來倭國前,對於倭人瞭解不多呀。”
“本王來京師前,曾於李景隆曹國公多次深談,有關於教化倭人之事。”
“其中記載最為詳細的典籍,便就是曾經蒙元使臣趙良弼,在倭國呆了三年的所記所聞。”
“本來這本記載,本王一直沒有找到,後來一番查詢後,發現竟被兵部尚書茹瑺,收於家中。”
“後來曹國公前去借閱,本王才知道,倭國之民,竟是有這種風俗。”
說到這裡,朱棣微微停頓。
而張玉已經聽得很是來勁,突然被停下,不由抱拳作揖道;“還請燕王解惑。”
朱棣一笑,這才繼續道;“倭人的性格,跟咱們大明可不一樣,他們呀,對於強者非常的崇拜。”
“像是倭國女人,巴不得借種。”
“哪裡需要什麼強制,到時候本王放出點風聲來,他們自然會自願送上門的。”
張玉聽到這話,感覺自己的三觀都破碎了。
竟然還能是這樣的嗎?
這是張玉所不知道,倭國崇拜中原強者,到了現在,幾乎都成了一個習俗。
最為巔峰的時候,就是中原盛唐時期。
在資訊交流受到極大限制的古代,倭國能夠進行“大化改新”,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遣唐使的存在。
也正是因為遣唐使的持續派遣,倭國才可能把中原文化有計劃地分塊切割,一船船運回倭國進行組裝。
而遣唐使的存在,讓倭國對唐朝的學習能夠及時而準確。
在倭國學習唐朝的高峰時段,唐朝這邊釋出了什麼新律令,有什麼新舉措,倭國通常也很快就會做出反應。
比如唐朝把中書省改為“紫薇省”,倭國幾年後也設定了“紫薇中臺”。
唐朝把原來紀年的“年”改成“載”,倭國也在十一年之後,將“年”改為“歲”。
唐玄宗赦令唐朝每戶必須持有一本《孝經》,倭國也迅速如法炮製。
倭國舒明天皇時代到宇多天皇時代,倭國在二百六十四年間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除去未及成行的三次之外,真正意義上的遣唐使是十六次。
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唐朝沒有敕封,但是倭國卻一直以中原附屬自居。
包括對於宋朝,也從來都是恭恭敬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