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衛所長期駐紮在同一個地方,腐敗的現象,只會越發的嚴重。
現在大明國庫充盈,即便是兩線作戰,基本上也沒什麼問題。
到了夏糧徵收的時候,那就更加不用說了。
不把遼東那邊整理乾淨,沃土的開墾也不會急著開始。
沃土就在那裡,誰也偷不走,拿不動,除了大明有這個開墾能力,其他無論誰來都不得行。
遼東的事情緊鑼密鼓,這邊朱英的軍事學院也沒停下。
大量招收生員的訊息,隨著驛站散播到大江南北。
加上前面朱英對於考生的優待,改善,使得許多學子對軍事學院也算是心生嚮往。
別的不說,至少第一批生員的招收,至少能達到滿額的狀態。
聽上去有些奇怪,畢竟這是大明軍事學院,還是陛下擔任院長。
好像應該都趨之若鶯才對。
實則對於武人的偏見,在絕多大數的百姓眼中,就已經是刻板印象了。
甚至很多百姓,搖身一變從軍後,也會跟著軍中的風俗來。
這不是大明朝的緣故,而是自從始皇一統天下後,幾乎都是這麼一個調調。
朱英的軍事學院招收生員的要求可不低。
別的不說,只要要有識字的能力,才算是有基礎資格,否則寧缺毋濫。
而能夠識字的,幾乎都是文人了。
普通老百姓也沒這個能力去供養讀書人。
小孩稍稍長大一點,那就得幫家裡做事了。
而這個時候,朱允炆那邊的律法書修訂,也基本上已經完成了。
臨近黃昏時,朱允炆興高采烈的捧著大明最新律法典籍,歡天喜地的跑了過來,跟大兄報喜。
“這段時間,辛苦了。”朱英接過律法書之後,並沒雨第一時間去查探,反而是笑著說道。
聽到這話,朱允炆心中不由生出感動。
“給大兄辦事,不辛苦。”
朱英搖頭道;“修訂大明律法,並不是為我辦事,而是給天下的百姓辦事。”
“我之所以讓你把律法定得如此細緻,最大的原因就是讓遭受到不公的百姓,可以根據這本律法書,來平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