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教育,文字,知識,律法等。
是一件非常漫長的時間,六千萬餘眾,文盲達九成,在即便是朝堂上武官都過半大字不識的情況下,遠比想象中的要艱難。
明初,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為白紙的時代。
曾經的山河破碎,讓漢文化在這裡斷代,或許後世嚴查典籍就會發現,在明之前的許多歷史,幾乎是由明在繼往開來,或者說,填補。
京師邸報的發行,在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層面。
那就是思想和教育的普及。
更深層次,便是:開民智。
在明初這個年代,開民智是一件正確的選擇嗎。
如果這個問題,去問那些飽讀詩書,豪門貴族,世家子弟,勳貴大戶。
他們會毫不遲疑的告訴你,不可開民智。
尤其是主流思想,為儒獨尊的儒家嗎,更是倡導不可開民智。
儒家的理想是士人和貴族壟斷國家權力,下層人當馴順的牛羊就行了,所以儒家稱自己的理想是“代天子牧民”。
一個‘牧’字,極為惹眼。
在大明如今,學習知識需要準備筆墨紙硯一整套文房四寶,這是貧窮農民所負擔不起的。
古代那麼多的文化博學之士可曾想到這一點?
他們想過,只是不願。
在大名如今,郡縣守令都有推行教化之責,可他們勸勉的都是那些上得起學的人
例如家中至少有幾十畝地者。
他們可曾想過為那些上不起學的人做些事?
沒有。
在大明如今,活字印刷術已經發明瞭很久很久,然而幾乎整個文化圈子都在排斥他。
斥責這般印刷出來的書籍,沒有靈,沒有神,無法感受先賢精義。
他們可曾想過,去改善,為下層百姓製造出更為廉價的書籍嗎。
沒有。
不管他們是否臣服大明,不管他們是否臣服陛下,這並不影響他們為自己的利益而站邊。
即便是現在,京師邸報在大明京師廣為傳播的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