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396章:我願大明如大漢,寧以強亡,不為弱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96章:我願大明如大漢,寧以強亡,不為弱滅 (2 / 5)

直到洪武十七年,禮部多次上奏請求開設科舉,加上各地官員被朱元璋殺得厲害,官員缺口很大,這才重新開設科舉。

只是從此後只從文科取士,再無武舉。

洪武二十年的時候,禮部這邊再度上奏請開武舉,被朱元璋駁回。

而後禮部尚書因罪降職後,至今禮部再無尚書人選。

朱元璋不開武舉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看不上。

一輩子打仗過來的他,看到那些後生晚輩的軍事才能,就皺眉不已,軍隊隨便抽出個百戶出來,都要勝過這些士子十倍。

而大明之中,百戶何止成千上萬。

衛所制度,軍戶傳承,讓朱元璋覺得大明軍事人才遍地開花,就沒必要透過科舉去尋找了。

招來的武科狀元這般弱,豈不是讓人啼笑皆非嗎。

只是朱元璋哪裡會想到,重文輕武的策略,影響到了整個大明的國運。

英宗時期,大明就已經不復洪武,永樂兩朝之威武霸氣,亦沒有仁宣兩代的承平晏樂,盜賊四起,邊患嚴重。

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撻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偉烈雄風。

更開設武學,培養軍事人才。

聽說瓦剌犯邊,便輕啟親征之舉,結果在土木堡被俘,武舉之立也因之擱淺。

土木堡之變後,自此文盛武衰。

後繼憲宗,雖開設武舉,然卻無一人應試。

明俗輕武人,鄉有習武者,目為兵,不齒於所親。

由於明代士兵的戶籍為軍籍,和普通民籍有別,且犯罪的人就被罰去當兵,這使從兵跟罪犯的概念,相互混淆在一起。

軍士地位低下,多數世家宗族子弟,不以子孫中武舉為榮,反以為恥,甚至認為這是自輕自賤,汙損先祖的做法。

即便大明推崇武舉,也取得成效,然國炸已末,國運到了盡頭。

一幕幕的歷史片段,如文字,如影象在朱英的腦海中躍過。

國難思良將,家貧想賢妻。

明末時期,多少抗倭名將,抗金統帥,八成皆為武舉出身。

沙場搏殺,雖為大明爭奪了不少氣運,然已無法力挽狂瀾。

大廈將傾,譜寫出一場場悲泣樂章。

“這般事情,當在源頭便須掐斷,武風悍勇,才可不遭外族凌辱。”

“我願大明如大漢,寧以強亡,不為弱滅。”

......

正陽大道開房在即,而太孫婚典將會於正陽大道舉行的訊息,傳遍整個京師大街小巷。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