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犯法,於庶民同罪。
這當然是個幌子。
但藩王的罪證證據,其實是對朱英很有利的。
因為隨著藩國的發展,必然就會逐漸的擺脫對大明的依賴,當強大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可以聽調不聽宣。
現在來看,不管是燕王,亦或是秦王,晉王,齊王都非常聽話。
在這其中,朱英是一方面,最大的因素還是他們對於父皇朱元璋的畏懼。
假若是朱元璋不在了,即便朱英能夠穩穩壓制他們,但是想要像現在這麼聽話,就沒這麼簡單了。
如今來說,一道諭旨傳達,他們的藩國就能輕鬆被剝奪,甚至是將哪位藩王貶為庶人,也不會有任何的反抗。
但只有朱英的話,燕王這些人,可就不會如此乖巧了。
最大的可能就是四大藩王聯合起來,於倭國之地對抗朱英。
這可比歷史上朱允炆幹朱棣難度要大很多。
倭國畢竟距離大明這麼遙遠,即便是朱英派兵征伐,四藩王也可以選擇吞併倭國,或是跟倭國合作。
結果是註定的。
可這樣也會讓大明的藩國政策破碎。
當然,朱英敢於這麼做,便是有絕對信心讓大明的發展遠超各藩國。
當科技騰飛之際,藩國只能乖乖的作為大明的邊疆屏障。
「賬本給我,然後你把賬本的事情,傳訊息給我那些皇叔們,讓他們知道我已經掌握了走私的證據。」
朱英略微思量後吩咐說道。
這是大義,也是藩王們的把柄。
如果朱英將他們偷稅漏稅,並且走私違禁品的事情公之於眾,那麼在名聲上,藩王們就要遭受重大打擊。
不要小看這‘名。
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許多時候這些名聲往往會帶來許多連鎖效應。
例如劉邦項羽,便就是在於名聲的輸贏。
更別提現在天下之口,已然掌握在朱英手裡。
邸報這樣的大殺器,便就如同眾生口舌。
朱英想讓天下人聽到什麼,天下人就只能聽到什麼,不想讓其聽到的,誰也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