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情況反轉,自當要重啟此事。
“依孃親所言,海貿之事便就交予外祖父負責。”朱允炆點頭應下。
其實到了現在,朱允炆也已經發覺了海貿的巨大利潤,只是因為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從而一直不願去參與。
實際上吳城的大多數賦稅的來源,也是在海上貿易。
藍玉打下暹羅後,收攏了十二萬暹羅士兵,而後囤積於暹羅半島上。
按照朱英的令旨,他要從暹羅半島乘船去到海洋對面的天竺地區。
按照李景隆提供的情報,從暹羅半島過安達曼海,而後抵達莫塔馬灣的白古王朝,再從白古王朝出發,穿越藍普雷帕里斯海峽,過孟加拉灣便是天竺的東恆伽王朝。
東恆伽王朝就是征服天竺地區的第一步。
天竺並非是某一個國家,而是大明對於目前印度地區的統稱,類似於中原一樣的稱呼。
然而跟中原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天竺地區很少有過大一統。
縱觀世界歷史,分裂是常態,統一是異類。
而秦始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給後世的君王留下了大一統的概念,致使中華地區分分合合,終究是一直走向大一統。
古印度還是在阿育王時代有過短暫的基本統一,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地方並未被統治,孔雀帝國便已分崩離析。
在如今的古印度地區上,還有著八個分類勢力共同存在,這就跟中原時期的五代十國差不多的概念。
同樣他們的語言也是多達數十種之多,哪怕是同一個王朝勢力,都有數種語言文字同時存在。
對比天竺的同時,就明白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是有多麼偉大意義了。
朱英在讓藍玉率軍進攻天竺地區的同時,也同時征服吐蕃和收復德里蘇丹國。
古印度歷來以弱著稱,唯一表現得比較強勢的德里蘇丹國,雖然在後世屬於印度,但實際上是中亞。
歷史上帖木兒死後帝國分裂崩潰,他的六世孫巴布林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將印度給統一了,後世的印度疆域,也就是來源於莫臥兒帝國。
所以藍玉本身八萬大明戰兵,加上從真臘,暹羅收集來的二十多萬兵力去攻打天竺,在朱英看來問題不大。
說不定藍玉能夠提前幫助整個天竺地區完成統一的夢想。
甚至還能夠幫助他們統一文字,語言。
這倒是一件大功德之事了。
天竺富庶,地廣人多,比之大明也不算差,要知道在後世的天竺,總體人口上都已經是超越中原了。
藍玉如果能夠掌控天竺,那麼就能在這裡囤積足夠多的兵力跟帖木兒對戰。
想來在大明的帶領下,天竺或許可以擺脫兵弱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