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沒想到他會舉薦別人,好奇道:“齊愛卿舉薦誰呢?”
齊泰沉聲道:“臣所舉薦之人,現為吳王麾下,黃子澄是也。”
朱英皺眉道:“為何舉薦他。”
對於黃子澄,朱英並沒有太大的好感,也談不上什麼惡感。
不過從歷史上,此人優柔寡斷,雖有忠義,但朱棣成功靖難,毫無疑問他都算得上個功臣。
所以也被朱棣賞賜,喜提十族。
讓這樣的人去治理暹羅,朱英怎麼想都覺得有些不靠譜。
齊泰說道:“殿下有所不知,黃子澄門徒眾多,如果他去治理暹羅,號召之下必然有大量的學子共同前往,目前暹羅最大的問題在於教化,土著不識我大明之語,溝通困難。”
“想要教化暹羅,自然需要大量的讀書人奮勇而去,黃子澄在這其中,將會起到極為關鍵之用。”
“且這數年中,黃子澄一直協助吳王治理吳城,已然有了豐富經驗,此刻再去治理暹羅,已手熟爾,臣聽聞黃子澄在吳城的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學問,對於南洋各地語言皆有涉獵,想來暹羅之語也是熟悉。”
“因此臣認為治理暹羅人選,黃子澄最佳。”
朱英聞言,心中思量幾番。
雖然沒有直接應下,也已經被齊泰說動了。
齊泰說的沒錯,黃子澄在文人圈子的名氣還是很大的,否則也不會讓朱元璋指定為先前的東宮伴讀。
現在的吳城稍微打探下就知道,不說多麼繁華富饒,也算是井井有條。
而且很多大明的讀書人都喜歡去到吳城,現在朱允炆麾下武將沒幾個,文臣多得很,這少不了齊泰的功勞。
小小的吳城,要那麼多的文臣幹嘛。
齊泰走後,朱英便決定了讓黃子澄去暹羅,正好帶著他那一幫子徒子徒孫去。
反正不管如何,最後的情況也差不到哪裡去。
於是朱英就叫來徐妙錦,幫他起草令旨。
——
吳城。
這裡是吳王朱允炆的藩國。
在去年的北伐結束後,今朱允炆就被允許回到吳城。
畢竟他去京師,跟朱樉,朱棡,朱棣,朱榑倭國四王不同,完全就是來湊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