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遙遠,探馬彙報及時,我軍也可快速回轉,乃至於第四處北元營前伏擊。”
“如此不管帖木兒軍如何選擇,自當不可避開與我軍交戰。”
這一番話,頓時讓徐輝祖心悅臣服。
說出來感覺簡單,可真正在面對戰爭的時候,就不會容易的想到這些。
傅友德能夠有如此周密的安排,完全是來源於大大小小的數十年征戰。
早期的傅友德,哪裡會有這麼多的謀略,不過是吃虧吃多了,經驗就變得豐富了。
其實在傅友德的心裡,還有一個計策。
那就是偽裝北元大營,對帖木兒支援的軍隊進行守株待兔,這也是個很不錯的法子。
不過稍微考慮一番後,傅友德放棄了這個想法。
首先北元大營所在之地地形開闊,一旦被察覺,對方輕騎兵有些追不上。
其二傅友德想在阻擊的同時,對帖木兒大營發起攻擊,這個時候的帖木兒大軍派出了大量騎兵,其本身的實力自然就削弱了。
在攻打帖木兒大營的同時,即便是阻擊不成,也能夠圍點打援,為此創造出更多的戰機。
敵軍的弱點,更多時候不是自己流露出來,而是雙方主將博弈之間,迫使對方露出弱點。
這次的機會很重要,因為如果讓帖木兒大軍得到了北元已經潰敗的訊息,那麼對方肯定又再次跑路,這樣的拉鋸戰對於大明,吐蕃,都會變得非常麻煩。
倘若能一擊而潰,則吐蕃定矣。
這邊在商議完計策後,隨即傅友德就讓萬騎出發,留五千騎兵鎮守本營。
一萬大明鐵騎,即便對方有三四萬的兵力,也足夠大勝了。
除開一萬騎兵外,另外還有兩萬步兵拉著火炮過去。
步兵的主要作用,是類似於趕羊。
把對方趕到騎兵既定的路線去。
就在大軍出動後,傅友德隨即下令大軍開拔,直逼帖木兒大營。
北元大軍潰敗,已經不需要去擔心烏斯藏都司城了,僅僅是帖木兒大軍,幾乎不可能攻破都司城。
即便烏斯藏都司城的城牆低矮,沒有了北元牽制,傅友德也能很快回援。
徐輝祖這裡可是有著三十萬的兵力,加上大量的火繩槍,火炮,完全不怕跟帖木兒大軍的正面對抗。
就像是徐輝祖猜測的那樣,烏思那選擇了中路。
烏思那還是很小心的,先行派遣了百騎探路,確定沒發現危險後,這才總體前進。
然而就在大軍過半之際,山體後早就準備好的明軍騎兵,直接就對烏思那夾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