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徭役已經是在大規模的消減,這種白嫖勞動力的行為,在皇權,官權看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是百姓也覺得正常。
但是朱英堅持不能這麼做。
龐大徭役會使得底層百姓的怨聲載道,也會使得原本壓制下的官權再次拔高。
要知道就算是如今的大明,也不可能做到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服穿。
繁榮是以京師為中心,從南直隸向著周邊慢慢的輻射。
像是西北,西南,可就有些跟不上發展了。
從京師去到這兩個地方,就感覺從繁華到蠻荒。
現在還沒有GDP這個說法,如果有的話對比便能發現,京師附近的一個村子,可能GDP就要超過西北地區的某個府城。
朱元璋有些遲疑,最終支援大孫。
同時這也讓國庫撥款二十億寶鈔,用於全國鐵軌的建設。
“鐵軌建成之後,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應予以民用。”
“按站收費,計算出石炭,執行,損耗,保養等費用後,再定以票價,作為對火車的補貼。”
“加強了民間交流的同時,也能讓其更好的自行經營。”
朱英提出的想法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
其實也就跟現在的驛站差不多。
以前虧損的驛站在大孫的改造下,現在都已經能夠出現盈利了,這是朱元璋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事情。
而火車,也可以是驛站的更替。
二十億寶鈔,聽起來很多,但實際上鋼鐵的鑄造,人工的錢糧,都是極大的支出。
沒有徭役的情況下,單單是修建通向九邊的火車軌道似乎都有些不夠。
這還需要同時製造大量的蒸汽機,火車車廂等一系列措施。
朱英想了想,便決定搞承包制。
比如某段鐵路,就由臨近的村,縣,府進行負責。
這一站的火車驛站,就由臨近的村民負責。
他們個人出的勞動力,甚至是出錢糧,都可以折算到火車驛站的鐵路經營局作為股份。
在往後的五年,十年,乃至於十五年裡,都可以享受火車驛站帶來的分紅。
這樣的套路朱英已經在大明搞過很多次了,像是之前的賣乾股,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在跟朱元璋說了這個想法後,朱元璋也覺得可行。
大致走的就是國債的路子。
“這樣做的話,關於火車的建造事宜,首先就要在邸報上全國發行,否則百姓們連火車是什麼都不知道,也就不好做了。”朱元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