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外城驛站。
汪進義正在辦理著入京的流程。
和文官,百姓,商人不同。
武將,尤其是帶領了士兵的武將,入京首先是要得到批准的,擅自入京那是違背了律法,嚴重者貶職都是輕的,項上人頭肯定是要搬家了。
就這驛站,作為入京的重要關卡。
單單佔地就有數十畝之大。
驛卒都已經是過五萬數了。
沒辦法,現在的京師太繁榮了,而作為臨近京師的驛站,通常是全國驛站的終點和起點。
大明的文書發出去要透過這裡,全國各地上報的文冊也要透過這裡。
還有來來往往的官員進出,都是如此。
這裡還是驛站司總司衙門的地方。
近六年來,就一直在不斷的擴建,招人。
就如今現在的外圍,都還有許多的工匠在建造房舍。
按照大明最新的律法,百姓也可付出一定的錢財,住在驛站劃分的坊間內,包括住宿,飲食,補給,買賣等。
從某個角度上來看,其實就跟後世高速公路的服務區差不多。
而原本一直不斷消耗大明國庫的驛站,經過這麼一番改革之後,僅僅只是三年的時間裡,就已經是扭虧為盈。
不僅驛卒的俸祿能夠自給自足,有些大城驛站的營收,甚至比之許多下縣,中縣都要來得高。
在大明,除了京師邸報外,還有官報。
官報內容主要是關於大明內部各地官員的任免,政績,影響,個人事蹟等一些內容。
而驛站改革後,官報對於那些自創營收的驛站通報賞賜,不僅驛卒得到了大量賞錢,驛長都升了品級。
在官報裡,還詳細的講述了關於如何建立營收,劃分官民區域,貿易市集的詳細過程。
因此大明內的驛站,尤其是在商運道路上的,都紛紛開始改革。
倒也不是所有驛站都能賺錢,像是偏遠地區的驛站,同樣還是需要朝廷的補貼才能維持。
不過總算下來,朝廷已經是在賺錢了。
驛站內的收入,都是要歸入朝廷賦稅,而不是個人留下。
暫且驛站都是官辦國營,還未有民營的准許。
像是這京師驛站,已然跟個城池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人來人往的商人,百姓,官員。
衣食住行,這裡也是樣樣都有。
整體的規劃如同是江南園林,許多人來這裡的時候,還以為直接到了南京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