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材,是現在大明最為需要的時候。
不管是打造蒸汽鐵甲船,還是製作蒸汽火車,鐵軌,這些都需要極其大量的鋼材。
因此朱英下了一道令旨,責令各地府城,準備鍊鋼事宜。
有了後世的前車之鑑,朱英非常的清楚,鍊鋼這個東西不能胡亂搞,真要是搞砸了,那對於整個大明的經濟來說,將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質量,首先是第一位。
技術,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天工開物這本書,目前還沒有寫出來。
永樂大典也沒有。
但這並不妨礙鍊鋼技術。
因為不管是天工開物,還是永樂大典上面記載的鍊鋼法,都已經是現有的,成熟的。
兩者只是將其記載於上。
工部這邊的鋼鐵冶煉流程,已經到了規模化、量產化、生熟鐵連續生產的地步。
並且因為這數年以來,朱英對於工部地位的提升,工匠技術的大力扶持,目前工部麾下的製作部門,已經是越發成熟。
把鍊鐵爐與炒鐵爐串聯在一起,讓由鍊鐵爐煉出的生鐵液流入炒鐵爐,用柳木棍攪拌,使生鐵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鐵。
這種連續生產的工藝,就是根據朱英的組合化,模組化生產而改造而成,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減少了能耗。
實際上大明達到這樣的程度時,已然是大明末期了。
相當於這鍊鋼的技術提前了兩百多年。
聽上去有些誇張,細想則很正常。
不管是在哪個朝代,匠人的地位都很低下,皇權很少有創新之類的想法。
各朝代除了開國皇帝外,其他繼任的皇帝一上位,就面臨恪守祖訓的警戒。
一成不變,對於皇權來說那叫穩定。
改革什麼的,那是隻有在遇到問題,國家陷入動盪,皇權才會去考慮的事情。
因此大明的鍊鋼法迅速拔升,也就不以為然了。
簡單來說,常規的鍊鐵法,只能煉出生鐵。
然後再將生鐵鍛打脫碳,又或者用熟鐵入爐加溫滲碳煉成鋼,即灌鋼法,這就需要兩次加熱。
而如今的大明,已經發明出了炒鋼法,不需要冷卻再次加熱即可生產出鋼材來,降低了燃料消耗量並大幅增加了產量。
這裡頭還涉及到了一個鋼材質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