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聚集在襄陽前線的蒙古水軍已經高達十六萬人,戰船數量更是過萬。
吞併南宋的蒙古大軍,又俘獲了大量的戰船。
到這個時候,蒙元海軍已經是天下無敵了。
這就有了打倭國,安南,占城,爪哇等一一系列沿海,海島國家的後續。
最有意思的是,忽必烈海軍這麼強大,最後卻一個都沒能打下來,反而是讓大量的蒙古精銳死傷慘重,為蒙元的衰弱下了亡國的根基。
打倭國吧,運氣不好,打東南亞這些陸地,海島國家吧,水土不服。
倭國確實沒辦法,兩次神風讓蒙古損失慘重,都不敢來第三次了。
比起東南亞的這些小國,倭國顯然也要強大許多,畢竟他們從唐朝開始,一直就在向中原學習,也有統一完善的政權體系。
可為什麼連東南亞這些小國,紙面資料這般強大的蒙古軍,怎麼還是連線失敗呢。
這最大的原因,自然是蒙古軍並不擅長在熱帶作戰。
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來自亞洲東北部的蒙古高原。
後世蒙古高原的氣候型別主要是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但蒙古帝國時期地球正處於一個寒冷期。
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區都是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來自亞寒帶地區的蒙古人可以依靠騎兵的優勢征服同樣氣候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但無法適應熱帶地區酷熱的氣候。
成吉思汗西征印度到印度河流域就因為無法忍受酷熱而班師,蒙哥汗在四川遭受失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夏季四川盆地氣候酷熱導致蒙古騎兵戰鬥力嚴重下降。
四川的夏天,那就是個火爐子啊,蒙古軍都熱得吐舌頭了,那時候又沒空調,就這還打個錘子。
在蒙古汗國時期,作為遊牧民族政權的蒙古汗國戰爭成本很低,騎兵靠攜帶乾糧作戰,補給基本上依靠掠奪。
但在逐漸完成對中原的統一後,蒙元帝國統治者忽必烈不得不考慮中原人民承受能力,而蒙古人在當時是一個人口極少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蒙古人甚至有可能不到百萬人。
他們所面對的是七千多萬人口的漢族,曾經在草原搞的那一套,肯定是行不通了。
其實就蒙元統治時期,真正負責管轄的,大多數都是漢人。
哪怕是蒙元朝廷,漢臣的數目也是非常之多。
忽必烈在海上四處征戰,四處失敗,這就讓忽必烈痛定思痛,想起當初打南宋的時候,這就越發瘋狂的對海軍產生執著。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
哪怕是忽必烈最後去世了,蒙元一直沿襲忽必烈的政策,在對海軍上扶持力度向來很大。
大明能夠擁有如今世界第一水師,這跟蒙元近百年大力發展海軍有著很大的關係。
只不過在忽必烈去世後,蒙元內部腐朽,各地起義軍紛紛攘攘,整個中原地區亂成一團,哪怕一直在發展海軍,卻也沒有再次對外進行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