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百姓這邊好於懷皆有之。
有人說詹徽這人太過於兇惡了,行如此屠殺之舉,不配為尚書之位,有辱天朝上國的形象。
泱泱大明,當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這才能體現大國風範。
….
這樣的風氣,在最初的時候,是最早在京師之中盛行的,也是儒家思想一貫的作風。
然而當京師邸報上刊登出一篇‘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文章之後,所有的輿論,頓時發生了逆轉。
這篇文章所講述的,是歷代王朝對於周邊國家,尤其是草原上的一些部落所採取的舉措。
包括各種施恩,安撫,甚至是和親,賠償。
當中原王朝弱小的時候,周邊原本平順的小國,頓時就露出了猙獰的面目,誰都想來咬上一口。
但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他們就會收起自己的利爪,溫順的像個綿羊一樣的聽話,只是為了得到足夠多的好處。
倭國,自唐朝開始,就受到中原王朝的幫助。
而大明,亦是中原之王朝,倭國卻因為偏居一隅,沒有捲入戰爭之中,更因為蒙元伐倭的失敗,從而自大起來。
當明朝的使臣去往倭國,讓倭國重新回到中原王朝之懷抱時,不僅斷然拒絕,還斬殺明朝使臣,公然叫囂大明。
如此之舉,怎能以德報怨?
當這篇文章盛行之後,加上之前倭國對戰爭時不斷埋下的一些伏筆,終於是讓百姓的怒火點燃。
原本被唾棄的詹徽,似乎就一夜之間,成了整個大明的英雄。
「輿論之力,竟恐怖如斯!」
朱元章聽到錦衣衛的彙報,當下不由深深感嘆。
什麼叫人言可畏,這便是人言可畏了。
當所有人都覺得這個事情是對的時候,哪怕他是錯的,那也是對的。
現在的朱元章,對於邸報,有了更加清楚的認知,朱英的這一番操作,讓朱元章深刻的認知到,民心原來也是可以這樣***控的。
在第七次明倭談判的時候,朱英終於是出現在了奉天殿中。
而這個時候的倭國使臣,也就堪堪剩下了二十多人。
在見到大明太孫殿下的第一時刻,源友信毫不猶豫的獻上所有的美女,珍寶。
朱英自然沒有推辭的道理,照單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