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對於中醫來說,像那笑比較有療效的土方子,可能患者自己就能去取了。
藥店裡的藥材,幾包下來,頂了天就幾十文。
大夫的針灸,推拿,包括接骨這些,基本上就包含在看診費裡面。
去藥堂看診,總共就幾文錢。
你若是骨頭折了,便就當場給你接好,若是哪裡不通暢了,來一套針灸,若是得吃藥,那就開個方子,便就沒有別的費用了。
義診在大夫這個行列裡,是最為常見的現象。
講究的就是一個藥到病除。
若是吃了你的藥,三日還不見好轉,那可就是砸招牌了。
其實在如今的大明,大夫的地位並不高,對於大夫的劃分,是屬於百工之中。
….
也就是說,大夫的地位,是跟工匠對齊的,也就比商人的地位高一點。
當然,這只是說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包括御醫,太醫,或者說當代名醫。
不管是大夫,還是藥店,也不存在什麼暴利賺錢,因為他們服務的物件,主要還是一些窮苦的百姓。
指望從百姓身上刮出很多油水來,顯然是不現實的,一些沒錢的,寧可就這麼拖著,也不會說花錢治病。
什麼偶感風寒,那就自己扛著。
吃飯都吃不起
呢,還看啥子病哦。
況且對於許多老人來說,一些普通的病症,都懂得幾個老方子。
受了風寒,那就是一碗薑湯搞定,出身汗就好了,哪裡需要去看什麼大夫。
食療在百姓這邊,才是很普遍的現象。
而大夫這邊,面對的病症多是以疑難雜症為主。
而調理身體,主要還是在於一些達官貴人,偶有什麼不舒服之類的,便就會請大夫來把脈看看。
大夫這個行業,主要還是傳承。
師傳徒,父傳子。
自小就開始跟著把脈看病,抓藥開方。
嚴謹且便是一輩子的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