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疆域本身就很大,發展海外是非常浪費精力的事情,且官方的行為很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的抗拒,一旦發生糾紛,層面就容易上升。
民間自己的團體則不一樣,盈虧自負,只要是覺得有利可圖便行了。
資本的原始積累,往往是骯髒血腥,朝廷沒必要去負擔這麼個壞名聲。
出了大明的直接疆域後,其實律法已經沒有什麼約束力了。
怎麼去做,完全就是看個人的道德水準。
若不是中原自古講究禮儀文明,朱英都有發放私掠許可證的想法。
當然,就現在的行為來說,朱英實際上是在鼓勵民間的家族對外進行交流。
如今的大明,尤其是福建地區和廣東沿海地區,最為興盛的產業就屬於造船業了。
民間團體對於海船的需求是越來越大了,這少不了朱英的暗中推動,還有政策上的扶持。
而且因為海航的關係,現在遷都的事情反而是擱置了下來。
如今的南京,因為全世界商人的雲集,還有來自於大明各地百姓的不斷湧入,導致人口是越來越多。
就現在洪武三十年的初步統計,流動人口加上固定居住人
口,已經是在臨近三百萬的邊緣了。
三百萬人口集中的城池,在當今的十四世紀末是怎樣的概念。
別說三百萬了,即便是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在目前整個世界都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也正是因為推動海貿的發展,從而導致最近幾年南京城的人口一直呈現飆升的狀態。
其實人口最大的增長因素,還是因為朱英在南京這裡不斷的開辦工廠。
作為南京的工廠,不管是在待遇還是各方面來說,都屬於最為頂尖的地方,只要能夠進入到南京的工廠裡,工錢多少先不說,首先保障的就是包吃包住。
包吃包住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除此之外每個月還有不少的工錢。
只要不是亂花,這些工錢都是可以存下來的。
對比起來,這生活甚至要比一些窮鄉僻壤的地主過得還好。
工廠裡還會分配免費的宿舍,衣服。
不愁吃穿,這在飽受元末亂世而留下的百姓來說,完全是做夢都不敢有的生活。
加上太孫這塊金字招牌,進了工廠好像自己身份都要上去幾個檔次了。
在這些集中的工廠,朱英還特別的開設了學堂,讓進場的工人孩子,能夠學到知識。
這些由工廠負責籌辦的學堂,對於工廠內工人的孩子,全都是免費的。
不僅沒有束脩,還給吃的,完全是省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