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對於大明朝廷來說,當然是社會效應為主,經濟效應其次。
畢竟現在的大明已經是足夠富有了,每年的進賬都非常的喜人,曾經每天都是愁眉苦臉的戶部尚書趙勉,現在天天見到誰都是笑哈哈的。
在這兩年的時間裡,別的什麼看不出來,原本有些乾瘦的趙勉,現在已經有發福的跡象了。
就因為發福的這件事,就有言官在朝廷上奏,請求對戶部尚書進行調查,突然發福絕對是有中飽私囊。
這可讓趙勉給嚇得夠嗆。
若非是現在禁止風聞奏事,彈劾戶部尚書趙勉的奏章怕是要堆積如山。
以前的戶部尚書是個苦差事,每天都要想盡辦法去應對各種花銷,有時候還要跟陛下掰掰腕子。
國庫和內帑可是兩碼事,一到年關那就得絞盡腦汁把更多的歲入留在國庫裡,而不是到內帑裡去。
國庫沒錢的時候,官員的俸祿都只能拖欠,本來這個年頭有很大一部分的官員都是靠著俸祿過活,朝廷的俸祿發不下來,自然成了苦哈哈一般。
肯定是不能怪皇帝的,不管是什麼錯,都不可能是皇帝的錯,那就只能是戶部尚書擔責了。
一般的文官也就罷了,頂多是嘴上說說,奏章彈劾,臉皮厚點,就當是沒聽見吧。
反正國庫的情況陛下也知道,奏章彈劾根本沒用,誰來都是這樣。
可武官那就不同了,他們是真打啊。
往年每次正旦,戶部尚書可能都要被揍兩頓,鼻青臉腫的在奉天殿訴苦,然後朱元璋就會站出來,嚴厲呵斥那些動手的武官。
前面那些年,幾乎是年年如此。
對於別人來說是過年,對於戶部尚書來說,那可是過關。
就這樣的生活環境下,每日頭髮都愁白了,天天盯著國庫那點存貨,像是個守護財寶的老摳,哪裡胖得起來。
現在就不同了。
太孫來後,首先是群英商會併入到內帑之中,別的不說,內帑已經完全不需要拿國庫的錢財,本身比國庫還要更加的富裕。
沒有節流,四處開源。
各方面來的賦稅,簡直是跟大海入東流似的,瘋狂的湧入到國庫裡頭,原本乾癟的國庫,充了氣一樣的鼓了起來。
趙勉的好日子來了。
花不完,根本就花不完。
來錢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快的超乎了趙勉的想象,作為最清楚國庫情況的趙勉,在驚駭之中心神裡是對朱英滿滿的崇拜。
僅僅是兩年不到的時間裡,不僅是結清了大明建國二十多年的爛賬,哪怕是各類開支專案各種增添,也完全趕不上太孫掙錢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