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來說,各國談判向來都是雙方使臣出面,沒有說當家的出來碰面這道理。
緊著面子上,要是談崩了怎麼辦,下邊人去談,終歸是有個迴轉餘地。
但朱英完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去北元是偷摸去,來倭國更是光明正大的來。
大明太孫來了,這談判就變得沒那麼簡單了。
這可是大明王朝,一個在幾乎所有人的認知中,最為龐大的王朝。
有些小國的疆土,說不定還沒大明縣城那般大。
倭國在萬國之中,也算是排行前列的大國了,獨佔一方,從蒙元兩次征伐大軍的潰敗服從而名聲大噪。
但是這比起大明來,就相差甚遠,一國之地堪堪也就對比大明一省。
而大明治下可是有十三省。
說人口吧。
其實在南北朝之爭前,倭國約莫還是有近千萬人的,只是這南北朝之戰讓整個倭國全部都動盪起來,雙方天皇下的勢力,各路地方大名之間打個那叫個不可開交。
寧做太平犬,莫為亂世人,這話放在倭國也是同樣的道理。
近千萬的人口打完,打到南北朝戰爭結束,一半多的倭人沒了。
不管是百姓,官員,還是士兵,武士,將軍,全都打累了,也不想打了。
眼看著是休養生息,偏偏在這個時候,大明出現了。
看似整個九州島丟失,好像是倭國完全沒有反抗之力,實則現在的倭國正是最為疲憊的時候。
且當初南北朝的戰爭,主要是發生在本州島內,九州島這邊已經完全顧不上,因此不管是對於倭國王室,還是幕府來說,實則對於九州島控制還沒有完全的收回。
落敗的倭國貴族們,主要殘留就是九州島,那些經常侵犯大明沿海的倭寇們,也都基本在九州島生活。
當明軍和高麗聯合起來進攻九州島的時候,不管是四國島還是本州島這邊,就有些出工不出力了。
倭國王室是喊得最兇,但手裡頭並沒有兵權。
足利義滿可不想把忠於自己的精兵都丟在跟明軍對抗上,這往後若是有什麼變故,這幕府豈不是要換了主人。
一切的機緣巧合,恰逢其會,這才有了現在九州島被大明掌控的可能。
倭國先前也曾經抗爭過。
可就是一場海戰,讓所有的倭國海軍徹底覆滅,這往後就直接沒了脾氣。
後小松天皇在貴族們的擁護下,坐在豪華的轎子上來到了這大明港。
從本州島出發到九州島沿海,可算是有近兩千裡地,不過乘坐海船倒是可以節省出不少時間。
早在朱英行程交代到倭國來的時候,這邊就已經是提前準備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