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姚廣孝強行啟動他們,逼迫性站隊,才將他們重新給聚合起來。
其實包括是朱英也知道,如果對於高麗這邊一直放任不管的話,這些已經透過群英商會渠道上了高位的人,最後反而會對群英商會進行排斥。
所以到了那個時候,才把姚廣孝這麼一個人派過去。
即便是沒有姚廣孝,朱英也會安排值得信任的別人。
其實以現在的情況,朱英已經完全有能力把李成桂幹倒,甚至是輕
松的罷黜高麗王,把高麗劃分到大明的疆域之中去。
但就是這樣做的話,反而會給大明這邊增加更多的負擔,於教化之上也是個問題。
即便朱英在位的這些年月裡可以輕鬆鎮壓住,後邊等到了朱英去世,高麗還是極有可能脫離大明。
這可不是朱英想要的。
他要的,是真正的把高麗完全的納入到大明疆域中來。
不僅僅是大明,包括安南等南洋地區的國家,也是這麼一個策略。
像曾經的蒙古帝國般,短暫的統治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有真正的納入進來,讓他們成為大明之人,這才是長久的影響。
高麗朝廷上的文臣武將們,也大致是分為三股。
涉及到一些高麗政務,向來都是爭論不休。
但凡是李成桂這邊要贊成的事情,姚廣孝那邊不管是怎樣都要反對。
反之亦然。
而屬於高麗王的勢力,則就是看著那邊要贏了,便就幫著弱勢的一方。
一個朝堂,可謂是三方混戰。
倒是高麗王覺得這樣挺不錯的。
至少他從兩人的爭奪之中,還獲取了不少權力。
地位上目前也得到了比較穩固的保障。
在兩方勢力沒有爭鬥出個所以然來前,他高麗王的位置就沒有太大的風險。
便是在這個時候,一名門外的將士,無視整個朝廷上的紛爭辯駁,徑直的來到了姚廣孝的旁邊。
姚廣孝輕輕點頭,那將士便於姚廣孝旁耳語幾句。
聽完之後,姚廣孝雙手合十對高麗王行禮道:「貧僧這邊尚且還有些事情,告罪先行離去了。」
說完之後,姚廣孝也不顧及高麗王的反應,平靜的看了一眼李成桂後,轉身離開朝堂。
這邊姚廣孝一走,整個朝廷從先前的雞犬不寧,馬上就轉變為寂靜無聲。
諸多大臣們面面相覷,左右對視之下不知怎麼說些什麼。
高麗王見此情況,只得是頗有些無力的說道:「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