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說是如今的大明。
「便也罷了,多一點兵也是好的,至少能夠把某個不肖子孫給熬死,爭取等來幾個明君的機會。」
「關於驛站這塊,大孫就放手去幹吧。」
想清楚後,朱元章開口說道。
他也知道,自家裡的子孫中,不可能說個個都是治世之君,昏庸不可避免。
有道是崽賣爺田心不疼,現在自己跟大孫辛辛苦苦弄好的江山,後世子孫揮霍起來完全沒有什麼感覺可言。
只能是多留一點,也讓大明的國祚更延綿一點。
朱英得到允許後,便開始著手於驛站的改革了。
這樣的改革在洪武年間,可謂是不存在半分
阻力。
不同於其他時期的變革,在朱元章這個時期,完全沒有任何的抵抗力量,而那些有能力起反抗的,早就全部被朱元章給弄死掉了。
就整個歷史王朝環境上來說,可沒幾個時期可以有這樣的改革環境。
基本上可以說只要商議好章程,朝堂上的大臣們就是隻能跟著辦事,連提出反對意見的可能都不大。
得罪了陛下的人,終歸是在奉天殿上站不了太久的時間。
別說這個決定是對的,哪怕是錯的,誰還能拿陛下怎麼辦呢,說都不見得能說兩句。
加上錦衣衛對京師官員的把控,說弄死你就弄死你,根本不需要什麼太多的藉口。
唯一能夠蹦躂兩下的藍玉,現在也已經跑到邊關去了。
即便是藍玉在,於內政上也不會有什麼指手畫腳的地方。
大明如今的權力,都集中在武將勳貴上頭,對於武人來說,陛下以及太孫殿下想要辦點什麼事情,支援就好了,什麼長遠的,他們反正也不懂。
懂的不敢說,能說的又不懂,朝廷自然就是爺孫倆的一言堂。
整個驛站體系對於大明來說也是非常的重要,為了不讓其他官員有插手的機會,朱英把驛站從兵部這邊拉了出來,單獨成立了一個驛站司,全程是京師驛站總司。
直接由皇帝直屬,不接受任何官員的調動和安排,所有一切的流程,均按照宮中的意思直達。
而關於驛站民用的訊息,朱英也在京師邸報上刊登出來,讓大明的百姓都能知曉。.
執筆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