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36章:對於姚廣孝的處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6章:對於姚廣孝的處置 (2 / 4)

果然是咱的種。

長相可以騙人,但是智慧不能。這般聰慧的人兒,除了自己的種,還能是誰?

聽到老爺子這一生,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朱英有些想笑。

正確的情況應是叔侄同心。

沿海倭寇的關鍵,就是在於走私商販的隱藏勢力。

論真正的倭寇,漂海過海能有多少,便是大明水師一上,就直接給剿滅了。

之所以每次剿滅不利,無非就是有人通風報信。

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

這般長的海岸線,怎樣都是會出現漏洞。總不可能老百姓放著那空地,不生活吧。

至於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一共去平倭,誰能得到更大的功勞,這點完全不在朱英的考慮範圍之內。

首先,朱棡一共過去,那麼擁兵養寇自重這樣的行為,朱棣就不可能幫到了。

其次,朱棡去清剿走私海商,定然是會得到朱英麾下勢力的幫助,早就對那些海商無比熟悉,直接幹進老巢就行了,並不是太費事。

這樣一來,朱棣也只能被逼迫著加大剿匪的力度,再難有其餘的心思。

“爺爺可曾聽說過姚廣孝?”朱英開口問道。

朱元璋微微皺眉,回憶一下,搖頭道:“未曾聽說過,大孫提到此人,可是有何安排。”

朱英一愣,隨即反應過來,解釋道:“是一名僧人,法名道衍。”

現在的姚廣孝,並不叫姚廣孝。

姚廣孝原名姚天僖,出家後法名道衍,朱棣靖難成功後,這才讓姚廣孝恢復本性姚,賜名廣孝。

只是姚廣孝這個名字太出名了,導致朱英一下子脫口而出。

朱元璋聽到道衍這個名字,感覺到十分熟悉,仔細回憶,這才笑道;、

“原來是他,咱記得這個僧人。”

“那還是洪武八年的時候,咱準備安排些僧官,便讓懂儒學的僧人到禮部那裡考核。”

“說起這個道衍呀,咱還真是有些印象,此人文章之中,心思不純,多是些涉及名民生進言。”

“一個好好的僧人不做,只想著當官的和尚,能是個好和尚?”

“咱便是賜了他一件僧衣,讓他好生養養性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