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伴君如伴虎,一個回答不好,不說這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差事,還能不能幹下去,便是這項上人頭能不能保住,都不可知。
額頭上細汗出現,蔣瓛單膝下跪勸說道:“陛下,臣對長孫殿下的忠心,便是如同對陛下一般,日月可見。”
“只是臣認為,如今長孫殿下在文武百官的眼中,疑點重重,不如我等清楚來龍去脈。”
“如同兵部尚書茹尚書一般,聽到這個訊息,第一反應便是覺得有人在欺瞞陛下。”
“哪怕陛下親自述說,但這等事情過於離奇,怕是很難讓人信服。”
“況且...況且陛下前不久才定下允炆殿下為太孫,如今朝中大臣,心向允炆殿下。長孫殿下回宮,勢必會引發波瀾。”
“這等謠言散開,諸多鎮守各地的將領在外聽聞,更是人心惶惶,於我大明,社稷不穩吶。”
蔣瓛思維清晰,語速飛快,生怕慢了一些,就被陛下打斷,直接叫人拖出去處死了。
一口氣說完後,這才稍稍吸氣。還好他是武人,肺活量大,不然都會被憋得喘不過氣來。
朱元璋聽完後,面帶沉思。
從孝陵回來後,他就一直陷入在興奮狀態中,腦海裡烙印的大孫的身影。
聽到蔣瓛的話,這才想到如今的局勢。
文臣的想法,在朱元璋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事。朝堂上的文臣,進過數輪的清洗,早就換了好幾茬了。
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反對他,或者是反對大孫。
但是武將就不同了。
目前的勳貴武將,各種國公,侯爵,伯爵,幾乎掌控著天下九成兵馬。
對於武將的心思,朱元璋最是瞭解,除了少部分人外,幾乎都是莽夫之流。
說得好聽點就是豪爽義氣,說得不好聽一點,便是有勇無謀。
哪怕是所謂的淮西二十四名將,大部分也都是文盲出身,少部分則是後面開始自學起來。
不同於東漢末年三國紛戰,打仗十分講究謀略。
元末明初的時候,什麼千年世家,傳承勳貴,幾乎全被蒙元給毀得一乾二淨。
越是龐大的世家,越是被幹得厲害,整個漢族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當年朱元璋起兵的時候,蒙元已經有些支離破碎,殘餘勢力也成不了氣候。
他所面對的陳友諒,早前不過一個小吏,張士誠更是鹽販出身。
下面率領的軍隊,也都是正宗農民起義部隊。
最初大夥打仗的時候,幾乎都是一窩蜂,哪有什麼戰術,戰陣,計策的講究。
拼得就是一個猛字。
也就是這般,像常遇春這樣的莽夫,才能夠一路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