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經在早朝上,將一些大臣夫妻間的悄悄話說出來,甚至還拿出一張畫像,正是某位大臣私密的場景。
這些手段的使用,更多的是震懾。
畢竟不同於後世的天網,監控之類。錦衣衛的人員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他們的職責雖然非常廣泛,對於百姓都有懲處的權力,但實際上錦衣衛甚少跟百姓有多交際。
威名基本上是從坊間傳言裡出現。
比如某個茶館閒聊,某某正三品的大臣,在家裡議論陛下,所說的話被一五一十的記錄下來,然後被陛下仗殺、
比較趣味性的,某某大臣,娶了小妾,結果能力不行,被陛下嘲笑。
便就是這些流言,讓錦衣衛變得極為神秘恐怖起來。
當然,這也是朱元璋所想看到的。
而作為一心想著謀劃大事業的姚廣孝,自是剝開表層看核心,對於錦衣衛的重點監視物件,從來不碰。
譬如黃子澄,作為東宮伴讀,太孫心腹,錦衣衛是不會對其監視的。
諸多皇家子孫,也是不會。
而今日姚廣孝要去找的人,便是朱元璋的外甥孫,李景隆。
姚廣孝作為和尚,有跟隨朱棣,向來不在錦衣衛的監察名單中,這就給了他很多發揮的空間。
李景隆襲爵曹國公,舉止雍容,兼之又是外甥孫,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看重。
李景隆和朱棣是發小,朱棣當年出生在軍營的時候,就跟表哥李文忠十分親近。
李景隆的年紀比朱棣稍小,自小和朱棣的關係極為要好。
由於朱棣從小就表現出了極其高的軍事天賦,這使得李景隆對於朱棣小時候就有一種崇拜的心裡。
這種心裡就像是學渣對學霸的那種感觸,尤其這個學霸輩分還挺高。
雖然李景隆在文學上,可以說是吊打朱棣,但由於大家都是從軍營里長大,軍功和打仗的能力,才是他們認同的重點。
朱棣小時候,並不為朱元璋所喜愛,七歲的時候,連自個的名字都沒有。
哪怕常年在外打仗,也不至於隨口取個名字都沒時間吧,這說明當時的朱棣,已經直接被朱元璋無視。
這其中還有一些小小的故事越過不談。
長大後朱棣,尤其是七歲開始,其長相輪廓竟是越發酷似朱元璋。
諸多兒子中,唯有朱棣,長得最像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