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的開場白向來都是言簡意賅。
沒有過多的辭藻修飾,而是把重心留給文物。
“接下來,讓我們有請本期的主角,魔都博物館!有請楊剛院長!”
張國話音剛落, 一名臉頰瘦長,梳著三七分頭髮的中年男子走了出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我是魔都博物館看門人楊剛,接下來由我帶領你進入被譽為文物界半壁江山的魔都博物館。”
“魔都博物館向來是聞名遐邇, 不知道今天楊剛院長為我們帶來的第一件國寶是什麼呢?”
張國適時的丟擲一個問題。
楊剛微微一笑接著說道。
“自古以來,華國人都講究意不直敘,情不表露,給人一種神秘朦朧感,這一點在餐飲中表現的很明顯,西方廚師做菜精準到克,而華國講究適量,同一道菜做出來可能有不同的味道。”
“但這並不意味著華國人不追求精準,今天我們魔都博物館帶來的第一件國寶就是一件精準的量器“商鞅方升”!”
說完,在楊剛身後的大螢幕上出現一把磚塊大小的器物。
尾部有把手,中間則是長方形的凹陷,用來陳放東西,很想我們現在“瓢”的樣子。
只不過歲月賦予了與眾不同的外表。
“提到商鞅,大家肯定會想到商鞅變法,而我身後的這件文物,就是商鞅變法的珍貴遺存,根據方升側面的銘文記載,商鞅將放升的容量定位一升。”
“從此統一了秦國的量器, 並且一直沿用到了秦皇時期, 根據底部的銘文記載,秦皇統一了華國後,有依次為標準,統一了華國的量器。”
“為什麼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答案就藏在這個小小的方升手裡。”
楊剛的介紹不緊不慢,伴隨著講述,眾人彷彿能夠看到一場戰國時期的蝴蝶效應。
因為有了這些日常的小東西,才導致秦國民富足兵強統一了天下。
“那麼有關商鞅方升這件文物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讓我一起回到秦皇時期,去一探究竟,那個時候秦國一方面要面對統一後的各項工作,同時秦皇也要留心各國殘留刺客的暗殺。”
張國的聲音隨著他的身影同時隱去。
光影一陣變換,帶著觀眾回到了巍峨恢宏的秦宮之中。
此刻的秦皇正在跟丞相李斯商討政事。
“自古成業容易守業難,如今天下疆域雖已統一,但是律法、制度、甚至是普通的量器都混亂不一,恐難長安。”
端坐在王座上的秦皇,語氣緩慢,但是談吐之間卻透露著霸氣。
那個熟悉的面孔,讓王球愣了一下。
只覺得一個名字就在嘴巴,但是始終差那麼一刻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