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們也知道減少中間商,想自己賺更多錢。可最後他們都放棄。想要自己做發行找渠道,會花費很多財力物力人力,會讓他們分心,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而我們投入了巨大的成本,經歷了十幾二十年才有這些發行渠道。龍,這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做成的。你如果自己全球發行,恐怕明年,你的《功夫》還只是在有限的幾個地方放映。”
“你知道我們威納影業要維持這個龐大的發行渠道,需要保證多少人分佈在全球各地嗎?”
“至少要幾千人!”
“這還是基本的人數,如果加上臨時的專案僱員會更多!這是一筆沉重的負擔,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承受得起,也不是所有公司有時間消耗得起。”
“龍,全球是一個村,大家各自做各自的工作。你缺少的,別人和你交易。別人缺少的,別人和你交易。各自做著專業的事,才會不重複消耗,才會做得更好。”
其實,湯姆這一套理論很經典,也很相似。用在其他產業上,也沒問題。
比如,造不如買。
自己造的不好,何必造,買就可以了。全球村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講信譽有職業操守等等……
湯姆之前的分析對嗎?很對。
自己開拓全球發行渠道,各地市場收的抽成,就算不比威納影業的多,也不會少多少。
更何況,像威納影業這種全球電影界的巨獸,真的翻臉,可以透過卡片源等手段,威脅各地一些小的發行商。
可是,吳龍為什麼要做?
那就是即便抽成一樣,或者因為維護成本,就算抽成下降,收入也不比給威納影業發行多。可,渠道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不是掌握在別人手裡。
自己沒有渠道,別人就能拿捏。哪怕你想賠本賺吆喝,也有可能變成本賠了,吆喝沒有。
就是別人吃了你的發行權,不給你放映。你想宣傳自己的文化?宣傳不了。
“湯姆,今天過來,是帶邢總來認個門。具體怎麼談,你們談。順便,我準備拍一部戲,看看你們威納影業有沒有興趣。”
“什麼戲?有劇本嗎?”湯姆眼睛一亮。
“劇本正在寫,相信《功夫》的發行問題解決,我就能寫好。”吳龍一本正經地說。
“是什麼型別的片,能透露嗎?”
“還是殺手吧,殺手復仇。《殺死比爾》和《刺客聯盟》的票房都不錯,那就繼續。”
湯姆皺了皺眉。
“連續三部殺手片?觀眾恐怕會疲勞。有什麼新意嗎?不會再搞拐彎子彈吧?恕我直言,龍,如果還來拐彎子彈這型別的,只靠電腦特效,恐怕觀眾不會再買賬。”
“不是《刺客聯盟》型別,和《殺死比爾》型別相似。劇情極其簡單,沒有太多電腦特效,投資也不大。就是全程殺殺殺,用槍不用刀。槍戰動作戲,能讓觀眾忍著尿急也不去洗手間。”吳龍沒有透露更多。
“如果是這樣,我和上面談談,儘量幫你們爭取。龍,新片先不要急,等我訊息。不管《功夫》的合作怎樣,都不影響我們威納影業全力支援你的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