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顧名思義,它指的是,真理不在於發現或創造是就是真理,而是在於不斷的用實踐去證明和檢驗它的合理性,如果先賢們的某一觀點和結論,可以不用實踐就認定為真理的話,那這個觀點和結論,就極有可能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所以不能將其定性為真理,不應該將其奉為皋臬。
文章舉例說道,神農氏嘗百草方知各種藥材之屬性,在這個過程當中,其本人數次誤食若干毒性強烈之物,數次險些喪命,而正是因為其不惜身,才有了後世名醫利用百草的各種藥物屬性治病救人之事。
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黃芪補氣固表、排毒利尿;大黃具有瀉火解毒功效的同時,但因其性味寒涼,體弱陽虛者服之,則會導致患者身體虛弱更甚。
神農氏並非生而知之者,天下藥草無數,其並非看一眼便知其功效如何,適用於何種病症,其嘗百草之行為,正是以身踐行,正合文章主題。
真理之所以永恆於世,正是經歷過無數次反覆而廣泛的檢驗後才得以生存延續,所以,當今之世,盲目崇拜先賢、權威是不可取的。
文章的結尾總結道:對於任何事物,都應該勇於實踐、大膽嘗試,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做好事情,長此以往,真理不辯自明,只要真理越來越多,並未廣大民眾所認同和接受,整個社會才會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
朱由檢授意報社刊發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千百年來,已經變味的所謂儒家文明,對國人思想的束縛,讓更多人跳出許多墨守成規的條條框框,勇敢的去創造和實踐,使得發散性思維方式在日積月累後,成為社會的主流。
朱由檢越來越覺得,儒家文化發展到今天,更多是用來玩人的,它已經失去了學術的真正價值,變成了一種被當權者操縱的權術,這是對生產力發展的極度制約,必須要從根本上加以改變可以,否則,人亡政息的悲劇會不斷地在這片國土上演。
在得到報社遭到無數傳統文人圍堵,朱舜水等人每天都要話費大量精力用於和所謂的大儒進行辯論的情況後,朱由檢果斷下旨,派遣一小隊錦衣衛入駐報社,對所有登門造訪的文人進行詳細登記,不經允許,閒雜人等不得隨意進出報社。
如果有人想要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那就用寫文章投稿的方式來進行,其文章一旦經過相應人員和程式的稽核後,就會在皇明週報上予以刊登。
為此,朱由檢特地下令,從禮部抽調人手組成稽核小組,對投稿進行審閱,只要某篇文章獲得稽核小組大多數成員認可,就可以即時刊發。
考慮到朱舜水等人有些勢單力孤,朱由檢還特意命人,從江南一帶蒐羅了不少知名的陽明心學傳人前來北京,然他們加入到與傳統儒學辯論的過程之中,減輕吳偉業等人的壓力。
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要點,這一點與朱由檢想要提倡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著最大的共通之處,也是他發起這場論戰最大的底氣所在。
這場論戰註定曠日持久,但最後的結果只有他有權利蓋棺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