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海州城的例子發生在現在,那結局全然不同。
州府衙門同樣會貼出通告,但內容卻是修繕城牆需僱工多少、每人每日多少銀錢並當日發放、管幾頓飯、預計工期會有多長時間等具體詳情,這樣一來的話,不管是州城還是地下縣鄉的百姓們,都會根據農活的忙閒來決定是否去工地上多掙一份外快。
輕徭薄賦,與民生息,華夏曆史上這種情形的出現,造就了數個王朝的盛世。
那麼永久取消徭役制度後,大明將會創造出何等燦爛的盛世美景呢?
與徭役相伴的還有賦稅。
對百姓傷害最大的並不是要繳納多少公糧,而是收糧的過程。
收糧時,踢斛淋尖、大斗進小鬥出,這兩種惡劣方法最直接的影響是,既加深了農戶的負擔,又間接造成了農戶對官府的仇恨感,等到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一旦遇上天災人禍,百姓常年受剝削下積攢的憤怒爆發出來,對整個社會造成的破壞力是十分驚人的。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對百姓的傷害,早在崇禎十八年時,朱由檢便已下旨,各地官府在收取公糧時,全部用地秤稱量,全面禁止使用容器收取賦稅的方法。
也就是說,此後各地收取賦稅時,以糧食重量為依據,而不是以斛鬥是不是裝滿為標準。
這道聖旨一下,各地官府中,以踢斛淋尖這一特殊技能而洋洋自得的那部分衙差惡吏,從此再無施展的平臺。
所謂的踢斛淋尖,就是指用腳踢動裝滿糧食的斛鬥使米粒密集充實以便再裝,等到糧食裝平斛鬥後繼續裝成錐形而使米粒淋漓下滑,這樣一來,農戶明明只需繳納一石糧食,最後卻被迫多交了三五斗。
別小看這每戶三五斗,累積起來,一個縣一季夏糧會多收多少糧食?
多出來的這些糧食會賣給糧商,所得銀錢自然就會被官府的老爺們分潤了,這可是好大一筆收入。
這種惡行對百姓的傷害是最直接的,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搶劫,百姓們對此都是敢怒不敢言,而個別人這種損公肥私的做法,卻讓百姓們把矛頭對準了朝廷。
無數例子證明,歷朝歷代的皇帝、朝廷出臺各種惠民政策,在具體落實時卻變成了擾民、害民之策,而那些制訂政策的老爺們對此卻是一無所知,高高在上、伸手可摘白雲的他們,以為這個天下就如同自己想象和規劃裡一般無二,哪知道底下那幫孫子已經把老爺們的根腳差不多給挖斷了。
朱由檢對此深有感觸,所以才有了錦衣衛和御史下沉到縣,併成為地方常設機構的新機制,正是在這種新機制的有效監督下,朝廷的各項大政方陣才得以落到實處。
這其中,錦衣衛百戶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御史的監督物件主要是地方主官,因為人手太少的緣故,他們沒有精力對整個地方官府進行全面監督,並且由於同屬文官系統的緣故,在某些不太嚴重的問題上,很多御史採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放任地方官員打一些擦邊球。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就是大明官場的生態環境。